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苏州地区的心理亚健康的分布情况、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合理的依据。研究方法于2008年8-12月,在不同职业人群中,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了3225人,采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制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对研究人群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行评定,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苏州市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和心理亚健康流行现况,按照心理评分四分位划分为4个等级,将其作为应变量后,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心理亚健康与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和睡眠状况的关系。采用SAS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在纳入的3225例调查对象中,18-25岁的中青年居多,涵盖了不同的文化层次,包括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调查对象中心理亚健康1915例,占59.38%。2.调查对象中男性诊断出心理亚健康的948例,占60.31%,男女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7)。以调查人数作为标准进行标化后,男性的标化患病率(64.53%)高于女性(57.86%)。3.经单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离婚、丧偶或同居者发生心理亚健康的危险性增大(P<0.05),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和农民以及吸烟饮酒者发生心理亚健康的危险性增大(p<0.05),学生和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的发生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度降低(p<0.05),随着睡眠质量的降低,心理亚健康发生危险性显著升高(趋势性检验P<0.001)。4.经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与低学历相比,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性减小,OR(95%CI)为0.785(0.659~0.935),(P=0.007);离婚丧偶与未婚者相比,发生心理亚健康风险性增大OR(95%CI)为2.710(1.488~4.937),(P=0.001);睡眠质量一般和睡眠质量差的与睡眠质量好的相比,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性增大,OR(95%CI)分别为3.131(2.652~3.696),(p<0.001)和10.754(6.869~16.838),(p<0.001);易疲劳的人群发生心理亚健康的概率增大OR(95%CI)为1.818(1.588~2.104),(p<0.001);躯体亚健康的人群与躯体正常人群相比发生心理亚健康的概率增大OR(95%CI)为2.594(2.135~3.152),(p<0.001)。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作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健康质量在不同心理评分组得分比较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心理评分水平的升高,三者得分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趋势性检验P<0.001)。结论1.苏州地区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59.38%,低于南京地区,与重庆市高校教师心理症状阳性检出率接近。2.离婚丧偶、文化程度、睡眠质量、疲劳、躯体亚健康与心理亚健康有关。3.心理评分越高,其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评分也会随之增高,睡眠质量得分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