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炭纪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古地理、古气候等的变化,被认为是全球性造礁受抑制的阶段,其生物礁成熟度低,造礁生物单调,每个造礁阶段的主要造礁生物种类少,礁体分布不广泛、发育规模一般不大,且由藻礁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生物礁的研究也比较薄弱。我国在早、晚石炭世都发育有比较典型的后生动物骨架礁,研究的基础相对较好。近年来,在贵州紫云县猴场地区和广西田林县浪平地区先后发现的几处晚炭世后生动物骨架礁,为石炭纪晚期生物礁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以两地晚石炭世生物礁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工作资料和室内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两地晚石炭世生物礁生长发育过程、造礁生物古生态特征和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等,以期进一步认识晚石炭世生物礁的发育规律。两地生物礁同属于滇黔桂盆地,具有相近的地史演化和岩相古地理背景。贵州猴场地区和广西浪平地区晚石炭世的岩相古地理归于西南部碳酸盐台地,底栖生物繁盛,生物造岩作用强烈。研究区被多种碳酸盐岩沉积覆盖,出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滩,生物礁、丘发育。但晚石炭世横跨赤道的特提斯洋西端收缩闭合,引起许多门类生物的数量和分异度明显下降乃至大量灭绝,又不利于大型骨架礁发育。文中概括介绍了猴场地区扁平大型珊瑚礁、翁刀大型叶状藻礁、Ivanovia cf. manchuria点礁和浪平地区龙江垌多层礁、龙江垌点礁、新寨点礁的礁体发育地层、礁体规模、礁体建造过程、主要造礁生物群落和群落演替等方面情况,并对主要造礁生物生态特征、造礁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贵州猴场和广西浪平台地虽然同属于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但猴场生物礁处于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环境带,适合大型骨架礁发育;而浪平碎屑滩点礁位置处于台地边缘浅滩亚相环境带或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与台地边缘浅滩亚相之间的过渡环境带,生物礁滩复合体发育。猴场地区碳酸盐硬底类型多样,硬质基底可以保证大量的珊瑚幼虫定殖、聚集生长;浪平地区生物碎屑滩广泛发育,碳酸盐硬底规模普遍不大,造成了造礁珊瑚丛规模小、斑块状分布。猴场地区的叶状藻属于典型的r对策生物,Formitchevella作为典型的K对策生物,都能有效应对环境变化,持续造礁;浪平地区缺乏典型的r和K对策种群,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差,使得点礁都是由多处(或阶段)造礁生物丛群的集合或叠加而成。猴场地区叶状藻数量丰富,能提供大量的有机物颗粒和良好的栖息空间,是对区域内其他底栖生物非常有利的建礁和礁外生物;浪平地区海百合优势生长,与底栖后生动物争夺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及食物资源,抑制了其他后生动物生长,对区域内珊瑚礁的形成非常不利。由于两地生物礁体发育背景分别处于谢尔普霍夫期生物多样性危机和莫斯科期末期“次一级生物绝灭”之后,原有的珊瑚礁造礁群落突然瓦解,大多数造礁种类灭绝,礁生态系统受破坏严重,两地造礁生物群落的发育明显受到抑制。浪平地区抽彩式竞争维持了造礁生物群落的高多样性,但由于受扰动频繁,大量的造礁珊瑚中没有成长出明显造礁优势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猴场地区造礁生物多样性低,但由于能有效的抵抗干扰,礁体建造规模大、造礁时间持续久。规模巨大的扁平珊瑚礁形成与Fomitchevella生态特征直接相关,其他造礁生物由于个体小、侧向蔓延生长、单体形式生长、个体纤细、丛群规模小、群落稳定性等方面的原因,形成的礁(层)规模和厚度都不大,难以发育成大型格架礁。作者根据全文分析提出地质构造活动是推动礁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外部环境因子是礁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生物礁的礁体特征由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决定;同时造礁生物群落对生长区域内的小环境具有一些不起决定性的改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