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在线教学登上历史舞台。我国教育部指导各地高校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推动在线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直接影响着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问题将成为未来一流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探讨如何将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之中,寻求切实有效的外部保障,成为推动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的必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在线教学登上历史舞台。我国教育部指导各地高校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推动在线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直接影响着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问题将成为未来一流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探讨如何将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之中,寻求切实有效的外部保障,成为推动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的必要事务。放眼国际,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起步早、发展久,相对系统、成熟,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依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现实状况,借鉴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经验,积极推进我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培养卓越的在线教师,实现优质的在线教学,当是既具理论价值又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围绕以下研究思路和方法展开。在明晰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借助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作为第三章到第七章的行文脉络的理论依据,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理论为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演进历程提供理论依据,并运用历史研究法梳理分析演进历程;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组织保障、服务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五个层面分析实践探索情况,其中TPACK理论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内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理论为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组织保障、服务保障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个案研究法以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主要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法对美国三所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进行比较,总结外部保障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运用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再次,以TPACK理论为基础从整体上分析总结出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成效、特点和问题;最后,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得出对我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启示。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主题的创新,选题结合现实需求,紧跟时代潮流,在国内尚属先例,是创新的研究;研究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不仅结合热点问题,还融入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管理学等学科内容知识;研究视角的创新,体现在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现实发展的视角、比较教育的视角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成效在于教师更加灵活运用在线教学方法、更加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在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地进行在线教学设计、更加熟练地运用在线教学技术、更加科学地组织和管理在线教学、教师和学生沟通更加融洽、更加科学地运用在线教学评价。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特点在于求公平与卓越的发展机构、满足差异化发展需求的发展形式、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的发展平台、重视教学创新和帮扶的发展制度、注重奖项激励的发展经费。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机构执行力度不够、发展形式没有全面开展、发展平台个性化资源匮乏、发展制度不够完善、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第二,中美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比较体现在组织保障层面,美国一流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主要受高校内在需求的驱动,我国一流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主要依托国家政策指导。服务保障层面,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形式侧重实践操作,我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形式主要依托在线教学课程。技术保障层面,美国一流大学关注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平台的实践应用,我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平台资源丰富。制度保障层面,美国联邦州政府推出在线教学质量标准,我国教育部提供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美国校外机构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提供资格认证,我国校外机构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美国一流大学推出在线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技术服务,我国一流大学根据教师需求制定在线教学实施方案。经费保障层面,美国校外机构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财政拨款和校内预算支持我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第三,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发展外部保障的启示在于在组织保障方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机构;在服务保障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发展形式;在技术保障方面搭建高质量的发展平台;在制度保障方面治理主体完善发展制度;在经费保障方面多方筹措发展经费。
其他文献
家庭教育是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子女提供的教育,而亲职教育是旨在提升家长和准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综合素养的教育。亲职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二者密不可分。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自此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国事”。父母和监护人为未成年子女提供有质量的家庭教育,家长自觉接受有质量的亲职教育,已经成为由国家力量予以保障、由全社会资源予以支持的法定事务。与学校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革命也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理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主题。阿伦特的革命理论是其政治构想与当代政治世界的现实连接点和落脚点,她将革命问题还原到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现实中进行了探讨。在阿伦特的革命理论中,革命内涵中的开端性与启新性为人们打破旧制度、进入历史新阶段创造了契机;革命目标中关于自由与解放的指向,为政治行动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方向;对于共和主义的建构与设想,为理想政治世
林纾“译笔”,即林纾的“翻译文笔”,是林译小说文辞、风格、体例、情感与语句书写的整体表现样态,其不仅是翻译形式与二次创作的交叉,更是林纾文学思想、文学艺术、文学精神的译介传达。简而言之,“译笔”的本质是林纾对域外小说的本土改写与文化重塑。林纾译笔既包含中国古文的雅洁之感,又融合西方小说的书写技巧,内容上新奇生动,形式上精微巧妙。林纾译笔是清末新旧交替背景下所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不仅具备文学与译介的
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当代基础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关注人格、完善人格、开展积极人格教育正在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与内容。论文从“完善人格”的教育工作目标出发,系统论述了我国人格思想的精华与人格培养方面的相关经验、中西方人格教育思想的异同与高效能积极人格的内涵、主要特征与时代先进性,通过抽样调查揭示了当前基础教育在高效能积极人格培养方
学业无聊是个体在学业情境中的无聊体验,由于缺乏学习刺激或学习刺激过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致空虚、烦躁、无趣、不安等唤醒失衡的消极情绪,既是学业情绪的一种,也是无聊的一种。学业无聊问题是学生经常报告的学业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国内较少关注大学生群体学业无聊的研究,仅存在个别研究的理论性和初步实证探讨,特别是对于学业无聊的影响因素缺少研究。只有明晰学业无聊的产生机制,才能够进行正确有效地应对。因此,本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对中国外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不多,更鲜有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开发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构建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服务于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本研究根据构念效度导向的量表研究设计,采用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以下三个研究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基于
职业成熟度是评估个体职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用于反映个体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任务的程度。职业成熟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越有利于个体获得职业成功。警察是一项工作特征鲜明、专业素质要求高的职业。司法警官院校的学生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预备警察,正处于职业尝试期后期及过渡期(18—24岁),在大学期间应通过确定职业目标、收集职业信息、构建职业信心、接纳职业妥协、选取职业参照
人格是人之根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其根本就在于人格培养。建设强盛国家,创造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拥有积极人格的积极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也是为积极人格奠基的播种育苗期,加强小学生的积极人格教育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国家期待,也是以人为本,保障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根本需要。论文在习近平新时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蕴含着新世界观的解释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围绕着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演进的内在机制以及人类解放的未来道路等核心问题,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时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着自身的解释力。然而,在马克思发表《资本论》后的一个半世纪里,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多重危机后,通过积极地调整积累策略,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
In transitivity studies,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 of adopting different upward approaches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 has resulted in the abor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