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也正发生着质的转变,由过去片面注重严密逻辑推理的数学教学正逐步向重视非逻辑的直观数学教学转变,通过非逻辑形式的数学直觉和学生主体的亲身感受去体验数学、感知数学,正逐步被数学教育界所认可,这也正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本文根据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辩证逻辑思维成分虽逐渐增加,但不处于主要地位的特点,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感知因素,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方法尽可能多地建立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使其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记忆时间,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感知既是一个生理概念,又是一个心理概念,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作出详尽论证并深入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本文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感知规律的理论框架包括:感知的地位和意义;感知规律的哲学、神经学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着重从选择正确合理的视觉方向、合理把握视觉平衡、借助图形形成正确的视觉印象、正确把握视觉信息尽力克服视觉干扰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视觉规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强度律、对比律、组合律、协同律、差异律、经验律、活动律等知觉规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了详尽的论述;专门分析了中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所蕴涵的感知规律。 本文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数学教材等的特点,提出了对学生感知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第一,提出感知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感知。提出目标,让学生明确方向,始终把握认识主体,不致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第二,提供熟悉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模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感性材料入手,在理性和熟悉的感性材料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第三,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能力。挖掘数学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数学世界,让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中美妙实质的感受。 第四,教学中注意类比思想的运用。通过类比思想的运用,可使学生在不同知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由对一类知识的认识达到对另一类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五,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引导学生对整体形式的把握。培养学生经常用整体的观念考察、解决问题,由部分想到整体、由整体联想部分,达到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自由切换。 第六,概念学习中合理组织适当的材料。概念学习中材料的选取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考虑材料的质量。材料不可太多,太乱。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选取典型材料。 第七,适时的言语指导是由感性向理性过渡不可缺少的因素。语言具有简练、概括等特点,适时的言语指导可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利升华。 本文采取等组前后测及问卷调查等形式,从2002年2月至今,对菏泽一中高二、二十四班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不等组之间的横向比较。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感知规律,对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有裨益,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节省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