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基础,从词汇、句法、风格和文化四个层面,对庞德和韦利的《论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研究庞德在翻译《论语》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及其决定这一策略的翻译目的,并对庞德译本的评价和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到底选择何种策略是由发动者或译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而翻译的目的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中协调原文意图,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动态多元的视角.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和其他译者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庞德在翻译《论语》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主要表现在词汇层面上,庞德采用表意文字法,对汉字进行拆解,保留其中的意象;在句法层面上借用汉语句法,背离英语句法;在风格层面上,借鉴古汉语简单凝练的文风并加以模仿;在文化层面上,对于《论语》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翻译,融入自己的诗学主张和政治理想.二.庞德采用的这一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翻译目的所决定的.他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原汁原味地传播中国文化,而是要利用孔子的学说来宣传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诗学主张.因此他看重的并不是对字词这些微观层面的准确忠实的翻译,而是要把《论语》中存在的东方式的意象美和经典的儒家思想传播给西方的读者,因此也造成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庞德译本的评价不高,甚至有归于胡译乱译之嫌.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章是对本论文基本结构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简单介绍了《论语》及其译本,以及国内外对其翻译进行研究的现状;第三章论述了庞德的生平,他和维多利亚诗歌的关系,与意象主义运动的关系,以及他和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第四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简要回顾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理论思想和观点;第五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关照下,本部分详细论述了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他在翻译《论语》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法.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庞德的译本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并充满了典型的庞德风格,渗透了他的诗学主张和政治抱负;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本论文作者指出了论文研究的发现和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