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多年来一直备受忽视和冷落,而在文化转向之后,这一局面终于得到了扭转和改善。近些年来,它在中外翻译理论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大多数译者主体性研究都集中在文学翻译领域,而在外事翻译方向涉及的却很少。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研究得出译者主体性在外事翻译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和水平。译者确实享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例如:怎样翻译,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但这种自由并非没有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忠实与主体性之间的平衡点。本文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语料,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外事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层面,译者在不同场景之下分别采用归化、异化、直译、异译、增译、减译等翻译方法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充分的展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语言层面,主要分析了译者对于措词、肯定词与否定词的转换以及范畴词的处理方法。在文化层面,作者细致的分析了暗喻的翻译,以及中国特有表达方式的英译,这些都极大的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在处理这些差异上体现的主体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外事翻译中的重要性,并试图建立一个相关的理论框架,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目的及局限性,并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一个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