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话语身份的建构与突显 --基于奥巴马中东问题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是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不同环境、不同对象的话语表征及突显也不尽相同。国家身份在外交场合的建构,其中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通过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发表的众多演讲得以实现。美国作为21世纪全球的唯一超级大国,一直强调国家形象的打造与宣传,故本文致力于研究奥巴马在政治话语中构建国家话语身份的方法。中东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及丰富的石油资源,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美国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以奥巴马发表的关于中东四个国家(即,埃及、利比亚、以色列、突尼斯)的八篇政治演讲稿为研究对象,对奥巴马建构国家话语身份的方法进行尝试性分析。
  本文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CDA),通过身份认同、尤其是话语身份为视角,选取奥巴马2011年发表的中东问题演说(即,上述四个国家八篇演讲稿)为分析数据,系统探析美国政府及领导人如何通过政治话语建构与突显其国家身份,并试图解析其中话语、身份、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元功能对所选的语料进行美国国家身份建构及突显的描述与分析,具体通过及物性和人称代词两个视角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剖析语篇的生成过程,并尝试探讨其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话语如何隐含地传递意识形态,并且能为今后的中东问题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探讨,本文发现奥巴马主要通过及物性、人称代词和程度副词三种方法构建美国的国家身份。通过物质过程奥巴马试图构建美国负责任的国家身份,通过关系过程奥巴马试图构建美国作为朋友的国家身份,通过心理过程奥巴马试图构建美国为一个积极、乐观的国家:通过人称代词奥巴马试图建构美国民主的世界成员身份:通过程度副词,奥巴马试图构建美国为一个憎恨武力、爱好和平的国家。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对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足之处渐渐被学者所察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大胆摆脱了对等翻译理论的框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翻译活动的原则。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且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目的原则作为总原则,在整个翻译过程得到遵守,由此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展开,翻译活动中的现象都能得到很
学位
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史家、古籍整理专家历来为人们所熟知。鲁迅研究从鲁迅在世时开始,时至今日,依然盛行。学者们对鲁迅的研究涉及鲁迅革命、写作等各个方面,并且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学者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鲁迅的创作活动上,作为一个大翻译家,鲁迅在翻译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这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  近来,翻译家鲁迅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据相关资料记载,鲁
学位
会议
汉语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充满争议的观点:其一是一些学者指出汉语是以动词为主的语言,并提出了汉语"动词优势"说;其二是另一些学者认为,汉语是以名词为核心的语言,英语才是动词显著性语言。本文支持后者,并将该论点进一步理解为汉语具有名词性和空间性偏好,主要表现在其块状性和离散性特质上。而英语则更偏爱动词和时间,并表现出连续性与勾连性。  洪堡特(1999)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一个民
学位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无论其形式或内涵都是汉语语言精华所在,通常由三字格、四字格或是四字以上的格式构成。四字格隐喻性成语l就是构成汉语成语主体部分的四字格成语中具有隐喻性质的一支。当前在口译和笔译领域,关于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方面和英汉互译方面的研究都己比较深入,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学界对四字格成语的研究比较广泛和笼统,而关于四字格隐喻性成语的英译研究显的更少,尤其是有
学位
会议
期刊
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锁国时代的终结,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由此拉开了帷幕。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后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遵宪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中诞生、成长并演绎其精彩人生的。  黄遵宪,清末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同时他作为一位外交家、维新派的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他先后被派往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