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观察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治疗免疫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供滋肾解毒通络法改善免疫性不育症临床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2.探讨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逆转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大鼠免疫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为滋肾解毒通络法治疗免疫性不育症提供实验数据支撑。方法1.将来自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结合男科门诊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将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80例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治疗免疫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供滋肾解毒通络法改善免疫性不育症临床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2.探讨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逆转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大鼠免疫性不育症的作用机制,为滋肾解毒通络法治疗免疫性不育症提供实验数据支撑。方法1.将来自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结合男科门诊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将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80例免疫性不育症患者采用单中心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给予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治疗的治疗组和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取40例。使用统一的观察表格《免疫性不育患者临床观察登记表》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观察,并从病例筛选和抗精子抗体检查规范上作质量控制。应用制作好的观察登记表,收集所需要患者信息,结束治疗后,根据上述标准评定治疗效果,并按相应统计方法对治疗前、治疗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统计分析,评价药物疗效。2.利用LPS诱导大鼠免疫不育模型,利用ELISA检测大鼠抗精子抗体(AsAb)和Tunel检测细胞凋亡判断模型是否成功以及选择的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剂量;实验分组: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n=6)、LPS组(n=6)、LPS低剂量组(n=6)、LPS中剂量组(n=6)、LPS高剂量组(n=6)。将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低剂量(15.12g/kg)、中剂量(30.24g/kg)、高剂量(45.36g/kg)设置成低、中、高三个浓度组。24小时后取样。应用HE检测各组睾丸组织的病理情况,应用Tunel检测各组睾丸组织的凋亡情况,利用ELSIA检测各组清中睾酮、LH、FSH的含量和睾丸组织中IL-1β、TNFα、AsAb和MDA含量,显微镜下精子计数,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睾丸组织中Bax和TLR2表达。结果1.纳入研究的80例患者中,最终完成临床试验且数据完整的合格病例共有74例,其中治疗组38例,精浆AsAb转阴且配偶妊娠17例,妊娠率为44.74%;精浆AsAb转阴配偶未妊娠19例,总有效率达到94.74%;对照组36例,配偶妊娠5例,妊娠率为13.89%;精浆AsAb转阴配偶未妊娠20例,总有效率为69.44%,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妊娠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免疫不育模型构建成功,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剂量选择15.12g/kg、30.24g/kg和45.36g/kg剂量作为后续实验的剂量。正常组生精小管基膜内可见排列整齐的各级生精细胞。脂多糖(LPS)处理组生精细胞细胞稀疏、间隙增大、层数减少,各级生精细胞脱落。干预药物15.12g/kg、30.24g/kg和45.36g/kg剂量组生精小管形态结构、生精细胞数目根据给药剂量逐渐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睾丸组织的细胞凋亡明显升高,相对精子数明显下降,血清中睾酮、LH、FSH的含量明显下降,睾丸组织中IL-1β、TNFα、AsAb和MDA含量明显升高,睾丸组织中Bax和TLR2表达明显升高,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相比,15.12g/kg、30.24g/kg和45.36g/kg剂量组的细胞凋亡明显下降,相对精子个数明显增多,血清中睾酮、LH、FSH的含量明显升高,睾丸中IL-1β、TNFα、AsAb和MDA含量明显下降,睾丸中15.12g/kg、30.24g/kg和45.36g/kg剂量组TLR2表达显著降低,30.24g/kg和45.36g/kg剂量组的Bax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验证滋肾解毒通络法治疗免疫性不育症疗效确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了患者精液中AsAb阳性率,提高了患者配偶受孕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治疗组不良反应少,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更高,本法值得推广。2.自拟方消抗六味地黄汤可以改善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可使大鼠附睾精子计数明显升高,抑制凋亡,改善生殖功能。并且会降低Bax和TLR2表达水平,从而提高模型大鼠的精液质量。
其他文献
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慢性、难治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急剧增加。目前,CD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尽管以TNF-α、IL-12/IL-23和整合素α4β7为靶点的生物制剂能有效缓解CD,但仅有部分患者从中获益。探寻新的治疗靶点是CD的重要研究方向。蛋白质组学已应用于探寻CD的治疗靶点,但大多数研究仍处于初期发现阶段,缺乏目标蛋白的功能和机制验证。除了靶向药
研究的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75-85%,全球每年约有85万新病例。因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转移且药物敏感度低,患者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到20%。尽管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数HCC在诊断时已经晚期或转移,只有10-20%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癌毒”病机理论是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之间联系密切,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 um的颗粒物)是公认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且代表性最强的大气污染物。PM2.5具有粒径小,体积小,表面积相对较大,表面可吸附有毒物质较多,空气中悬浮时间长,肺组织中沉积率高和穿透力强等特点。PM2.5存在明确的肺脏毒性,而吸入的PM2.5易于穿过肺泡内皮经肺间质渗透进入血液循环侵犯全身组织器官,诱发心
基于力学原理且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微悬臂梁生化传感技术,通过监测微悬臂梁弯曲即可实时且无标记的分析其表面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本文从力学角度出发,发展了多种基于应力增强的超灵敏微悬臂梁生化传感方法,对提升微梁生化传感的灵敏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微梁生化传感在极低浓度样本检测的应用。该研究开创了新型微梁传感的基础模型,探索了解决社会实际重大需求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发展了基于适配体的高灵敏和便捷检
背景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实体肿瘤内沉积和重塑细胞外基质(ECM)的最主要细胞。CAFs和ECM重塑都已被证明在肿瘤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然而,CAFs相关的ECM重塑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功能仍不清楚。相较于肿瘤细胞,CAFs的基因组稳定且几乎没有突变,应用适当方式抑制CAFs可破坏促进肿瘤细胞生存和扩散的“肥沃土壤”,有望成为控制肿瘤的有效策略。当归贝母苦参丸是中医传统方剂,已被证明对肿瘤的
目的:1、本研究旨在对中医舌苔历史源流、舌苔的现代化研究作系统性的梳理,同时将中医对乳腺癌认识、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2、结合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统计分析患者舌苔类型特征性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乳腺癌患者舌苔类型与年龄、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乳腺密度、肿瘤标志物、中医症候分型、肿瘤瘤体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脉管浸犯情况、病理类型、肿瘤分子分型、临床分期(TNM
前列腺癌(PCa)是最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PCa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大多数临床就诊的PCa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出现骨转移、肺转移等症状,其严重危害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目前临床药物治疗PCa的方法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与化疗。然而,无论内分泌还是化疗药物,都具有降低患者自身免疫力、引起免疫耐受等诸多不良副作用,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病情的进程。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协同西药疗效、
目的:研究苏茵解毒方(Suyin detoxification prescription,SDP)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一步分析其药理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苏茵解毒方与传统辨证方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肾虚湿浊证非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观察苏茵解毒颗粒(Suyin detoxification granule,SD
一、研究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医学挑战之一,如何选择有效、无副作用和不易产生获得性耐药的药物是困扰抗肿瘤治疗的瓶颈问题。分子靶点挖掘及对应靶向药物的开发对于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凋亡抵抗和代谢异常是癌症的常见特征,均与线粒体途径密切相关。除具有上述两大特征外,三阴性乳腺癌通常还伴随PI3K/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