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繁衍生息、不断发展的基础。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垃圾问题、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这些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发了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但是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可用的资源总量不断减少,而消耗的资源量却在不断增加。为了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除此之外还出台了大量的环保法律法规。但是环保资金的投入是否得到了恰当的运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否得到了遵循?这些都需要审计机构进行监督。环境审计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而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由政府主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环境审计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功能。然而,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现仍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政府环境审计实践面临着诸多难题,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环境审计模式,同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关于政府环境审计的定义、准则与指南、对象和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也并未明确。我国审计署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年来对环境审计的积极探索,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目前我国审计署已经陆续对环境保护资金、资源保护工程资金、节能减排情况、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环保领域国外贷款项目、能源节约和资源利用项目等领域开展了环境审计工作,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政府环境审计的效果究竟如何,通过政府环境审计是否能够达到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目的?很少有机构和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在梳理政府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选择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中的重要项目—“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进而分析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内容: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研究背景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研究意义阐述了本研究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则分别用文字和图形表述了本文写作的逻辑思路;最后对本文采用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在研究思路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判断政府的环境审计活动是否改善了“三河三湖”流域城市的环境绩效。本文主要通过对经过政府环境审计的流域城市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和分析,观测流域城市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与未经过政府环境审计的配对城市相比,是否有显著的区别,从而进行判断政府环境审计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第二章.研究综述由于未搜集到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影响研究的相关文献,因此本章首先对国内外的机构和学者对与政府环境审计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文献资料按照逐层递进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次在对政府环境审计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评价了政府环境审计现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第三章.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环境、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和环境绩效改善这五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其次重点分析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以及三者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关系: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是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发展而来的,将受托经济责任扩展到了公共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外部经济理论指出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特征,其为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管理、保护的逻辑关系,为政府的环境审计提供了长远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审计的目标、原则和依据。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外部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看出,政府环境审计在委托人的驱动下,可持续发展以及外部经济性的要求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对环境绩效改善的衡量标准进行了说明。第四章.研究设计本章首先对“三河三湖”进行了背景介绍,说明了选择“三河三湖”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并简要介绍了“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审计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分析,认为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被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即必须符合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是被动地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第二个层次是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即达到高于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的绩效,是主动地提高环境管理绩效。进而提出“政府环境审计活动能够提高基于被动性的环境管理绩效”和“政府环境审计活动不能显著提高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两个研究假设。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变量进行了设定,并对样本来源及选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建立相关回归模型。第五章.实证结果本章先对模型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地提高了环境管理的绩效,但是同时提出这种简单采用年度划分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说明环境管理绩效的提高是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也可能是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政府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带来的结果。进而为了更好区分政府环境审计效果,本文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了配对样本,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均值检验、多元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等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三河三湖”的环境审计中,政府审计着力审查水质,要求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进入“三河三湖”,进而影响到城市污水处理的效果;但是,经过政府环境审计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三河三湖”的审计重点有关系,也可能与环境审计对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影响不大有关。研究假设“政府环境审计活动能够提高基于被动性的环境管理绩效”和“政府环境审计活动不能显著提高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得到验证。第六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根据实证的结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分析政府环境审计对城市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的影响来检验政府环境审计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否具有有效的积极意义,并采用了多元回归和双重差分的方法分析了政府环境审计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的影响情况,经验证据表明,政府环境审计对被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政府环境审计与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的改善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其次针对基于被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和基于主动性环境绩效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设想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国内政府环境审计研究的领域中,研究者很少从环境绩效的改善这个角度来探讨政府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状况。本文将政府环境管理绩效划分了为被动性环境管理绩效和主动性环境管理绩效两个层次,并使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三河三湖”流域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验,获取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使本文在研究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基于研究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影响的需要,引入了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方法,双重差分模型作为检验公共政策改变的冲击及有效性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在政府环境审计研究中尚无人使用,因此使用该计量方法来检验政府环境审计的效果,使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对政府环境审计项目中的“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对环境绩效改善的影响的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结论为日后审计署开展环境审计项目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使本文在政策建议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