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匹配和非匹配不确定性混联机构高鲁棒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联机构结合串、并联机构优势,具有刚度高、承载能力强及动态特性好等优点,因其广泛的潜在应用优势,已引起机构学及控制领域研究者高度关注。从控制角度,混联机构是具有刚性闭环约束的多电机驱动强耦合非线性被控对象,理论上,基于动力学模型控制能考虑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且其非线性动力学因素能被控制器补偿。但混联机构动力学模型难以精确建立,未建模动态、各构件参数测量误差、时变参数摄动等造成的建模误差不确定性不可避免,且存在机构关节摩擦力等远离原点的线性增长不确定性影响,以及外界环境干扰作用的不确定性影响等,成分复杂且难以精确测量,直接影响其动力学控制性能。因此,本文着重针对混联机构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研究其动力学控制方法。滑模控制是处理动力学控制系统不确定性较为有效的鲁棒控制方法之一。相比一阶滑模控制,超螺旋二阶滑模控制律中的不连续项隐藏在一阶导数中,其控制律连续,因此能很好抑制滑模控制抖振;相比高阶滑模控制,超螺旋二阶滑模控制应用于多支路混联机构动力学控制时更易于设计与实现;与螺旋算法及次优算法等二阶滑模控制相比,超螺旋二阶滑模控制不需要滑动变量的导数信息。但现有超螺旋二阶滑模控制方法应用于混联机构动力学控制时,只能解决满足匹配条件的不确定性问题,且由于其分数幂非线性特性,只对靠近原点的匹配不确定性具有较强鲁棒性。为此,本文针对混联机构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着重研究解决作用于控制通道的远离原点线性增长匹配不确定性问题、非控制通道外界环境干扰作用的非匹配不确定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适应不同负载期望运动要求变化的智能化问题,以使不确定混联机构系统同时具有对其匹配不确定性、非匹配不确定性及不同负载期望运动要求变化的高鲁棒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不确定混联机构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为解决作用于控制通道的远离原点线性增长匹配不确定性问题,如本文混联机构样机系统关节摩擦力,针对不确定混联机构动力学控制系统,通过将快速整数幂线性校正项引入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算法,提出不确定混联机构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以提高混联机构系统对控制通道远离原点线性增长匹配不确定性的鲁棒性,并提高系统收敛速度。采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理论证明所提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并与超螺旋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对比,表明所提出控制方法对具有关节摩擦作用混联机构在跟踪精度和收敛速度方面的优越性。(2)提出一种不确定混联机构强鲁棒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为进一步解决非控制通道外界环境干扰作用的非匹配不确定性问题,如本文混联机构样机系统所受液体阻力,通过设立带非匹配不确定性信息的非测量辅助状态变量,将含非匹配不确定性的混联机构动力学方程重构为仅含匹配不确定性的状态方程;设计无需不确定性变化率为零条件、具有连续时变带宽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以减小观测误差初始峰值,高精度观测并补偿混联机构系统存在的匹配及非匹配不确定项;设计含非匹配不确定性信息的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控制算法,以抑制不确定项中超出观测器带宽的残余误差项,从而通过时变带宽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与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的结合,进一步增强混联机构系统对非控制通道外界环境干扰作用不确定性的鲁棒性。采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理论证明所提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并与未结合扩张状态观测器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结合固定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对比,表明所提出控制方法在同时存在匹配和非匹配不确定性时具有更好鲁棒性。(3)提出一种不确定混联机构智能高鲁棒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为进一步解决适应不同负载期望运动要求变化的智能化问题,如本文混联机构样机系统负载车型变化,通过结合进化算法的减法聚类方法自动建立模糊控制规则库,以解决多变量非线性混联机构系统采用模糊控制需建立大量规则问题;针对该模糊控制规则库构建T-S模糊神经网络以实现不确定混联机构强鲁棒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规则参数和控制参数的自学习和自调整,提出不确定混联机构智能高鲁棒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从而使混联机构系统同时具有对其匹配不确定性、非匹配不确定性及不同负载期望运动要求变化的高鲁棒性能。采用Lyapunov稳定性定理理论证明所提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并与强鲁棒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对比,表明所提出控制方法不仅对匹配不确定性、非匹配不确定性具有鲁棒性,而且能智能适应不同负载的期望运动要求变化。(4)基于汽车涂装输送用混联机构样机系统的轨迹跟踪控制实验研究。基于汽车涂装输送用混联机构样机系统实验平台,对所提出三种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混联机构系统同时存在匹配不确定性、非匹配不确定性及不同负载期望运动要求变化时,所提出不确定混联机构智能高鲁棒快速整数幂超螺旋二阶滑模动力学控制方法具有最优鲁棒性能。
其他文献
数字化时代的推进丰富了电子设备的种类、促进了沟通交流、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电磁波污染。复杂的电磁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也阻碍了科技产业的发展。电磁波吸收材料(又称吸波材料)可有效将电磁波辐射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净化电磁环境、解决电磁污染问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为模板制备磁性纳米金
学位
面对传统农业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并存的困难局面,探讨如何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农业绿色发展,已然迫在眉睫。中国政府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并将其作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富有挑战性。本文以湖南省为例,探讨其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和实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后,采用层次分析法
学位
建成环境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从根本上缓解交通问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是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协调关系、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矛盾、建成环境对交通系统的影响等问题一直是交通领域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建成环境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为主要原则的新
学位
低合金马氏体高强钢因强度硬度高、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等优势,在工程机械、防护等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是现代先进高强钢的典型代表钢种。随着马氏体钢强度等级的不断提升,解决强韧性不匹配的难题成为该钢种更大规模应用的必要前提。本文以开发抗拉强度1700 MPa级高强韧低合金马氏体钢为目标,采用Ti-Mo复合微合金化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无镍铬低合金马氏体高强钢,采用热模拟、实验室实验、工业性试制、力学性能检测(
学位
储能电池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绿色型社会的关键。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受限于石墨负极的低理论比容量,其能量密度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目前市场对电池性能的更高要求。金属负极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低电极电势等优点,是理想的负极候选材料。但金属负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普遍存在枝晶生长、界面稳定性差和体积变化大等问题,会造成其库仑效率低,循环寿命短,同时目前对于电极-电解液界面和金属沉积/剥离行为的理解与认识仍
学位
并购行为是公司重要的财务决策,是公司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公司的并购决策及其经济后果无论是公司管理层、投资者还是监管部门都非常关注。2008-2018年,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2014-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数量和规模都迎来了大爆发,到了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商誉减值和“业绩爆雷”,公司的并购活动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人士纷纷指出,公司“
学位
铁电体因内部存在自发同向排列的电极化且极化方向可被外电场调控,在铁电隧穿结和铁电场效应管晶体管等非易失存储器件应用中得到广泛研究。随着后摩尔时代的到来,现代电子学对铁电器件微型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在二维原子厚度极限下开展面外铁电物性的探索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于传统三维铁电体系而言,随着样品厚度减小至纳米量级,样品比表面积增大,界面效应明显增强,极化电荷产生的退极化场,将对稳定的铁电极化产
学位
市场圈定涉及一系列价格与非价格策略性行为。有的市场圈定行为虽然已有文献研究讨论,如搭售,但鲜有文献在不确定性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有的市场圈定行为,如最惠消费者条款,缺乏文献从纵向合约的角度揭示圈定行为的动机和机制,更未在不确定性分析框架下探讨;还有的新的市场圈定行为少有文献提及,本文选取一种新的非价格策略性行为——操纵成本结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市场圈定效应。市场圈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反垄断问题的
学位
由于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与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的制造业在其所处的商业环境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有效的供应链治理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应对市场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数字化的背景下,现有关于供应链的有效治理的研究缺少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促进上下游的合作,减少合作风险的系统的讨论。目前行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将IT发展的不同阶段、供应链治理的不同对象相混淆。现有研究对IT驱动下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时脑组织发生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损伤,细胞凋亡是I/R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IS中神经元凋亡机制的研究被神经科学研究工作所重视。前期研究结果发现,I/R引起ANXA1磷酸化修饰水平增加,ANXA1核转位增加并辅助促凋亡因子bid转录活性,导致细胞凋亡。在对ANXA1苏木化修饰研究中发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