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监护缺位或不当监护行为导致未成年人身心受损的案件屡见不鲜,一直隐蔽在家庭内部的监护关系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重点,撤销不适格监护人监护权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期间暴露出该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无法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导致监护权撤销制度的法律效果大打折扣。必须对该制度加以完善和修改,从而更好地发挥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制度的法律效果,最大程度地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监护缺位或不当监护行为导致未成年人身心受损的案件屡见不鲜,一直隐蔽在家庭内部的监护关系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重点,撤销不适格监护人监护权的呼声越来越高,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期间暴露出该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无法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导致监护权撤销制度的法律效果大打折扣。必须对该制度加以完善和修改,从而更好地发挥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制度的法律效果,最大程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本文将监护限定在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上,对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制度的立法理念、立法进程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对随机选取的200例司法案例进行归纳整理,从申请主体、申请理由、判决结果、以及恢复制度的落实情况几方面,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的司法现状。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案例进行细化说明,把握此类案件在裁判上的主要思路和突出性问题。以我国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结合上述的法律规制和司法现状,综合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制度在制度构建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少不当监护行为的发现机制,申请主体范围过窄、申请事由规定不完善、法律后果过于单一以及后续的安置和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等。最后结合当前的法律规制、司法实践以及域外的制度观念,提出对现有的制度规定加以改进的措施。包括,拓宽申请撤销的主体范围;细化申请撤销的法定事由,将“怠于履行”、“危困状态”等概念进行细化说明;结合比例原则丰富申请撤销监护权的法律后果;完善后续的安置和保障措施,将社工机构作为专门的辅助机构,提高单位的监护能力等,形成一套完整高效、操作性强的未成年人监护权撤销体系,规范监护行为,更好地发挥监护制度保护和辅助的功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其他文献
在土地犯罪的概念上应当采用广义说,即在土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侵犯土地关系,危害土地生态环境,依法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79年《刑法》颁布前,没有土地犯罪的规定。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土地犯罪,但在其施行期间通过的一些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中规定了土地犯罪。在1997年《刑法》规定了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为了控制病毒的传播,中国各地政府相继采取各类防控措施,虽然通过这些措施,对防止疫情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类受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的合同纠纷大量出现。在司法实践中,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成了当下解决涉疫合同纠纷中适用的最多的两种制度。从立法过程来看,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属于不同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权利基础,但二者在适用条件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人民
关联企业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能够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良性互动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关联企业长期滥用关联关系进行不正当交易时,不仅会严重损害关联企业的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甚至导致关联企业部分或者整体面临破产困境。在破产领域,我国尚未存在专门针对关联企业破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尚处于立法阙如的状态。我国实践中对关联企业实质合并破产的适用还存在一些
受损的流域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方面的考虑,流域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更应该体现出“保护+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对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努力探索实现流域生态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作为一种流域环境损害的事后救济方式,生态修复在消除流域环境损害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修复被破坏的流域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关于流域生态
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原当事人之间有效判决、裁定或调解的非法侵害。随着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和《九民纪要》的颁布,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已初见雏形。然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资格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分析上述问题。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与案件外的其他第三人救济程序,如再审程序、案外人执行异议诉讼等,有着明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民间借贷需求日益旺盛,暴力催收非法债务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不仅严重扰乱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败坏良好的社会风气,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采用非法手段催收高利贷等非法债务的行为纳入到刑法规制当中,一方面展现了立法者对民生热点事件的关注,满足了公众对切身利益的立法诉求,填补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婚姻与家庭关系是社会的最基础关系,进而支撑其它社会关系,是人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基础。但我国的婚姻管理制度与人们的婚姻价值理念在我国近30年来的经济腾飞的背景中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与失调。这种滞后与失调在国家层面表现为登记离婚程序的过于简便,在个人层面则体现出对婚姻伦理价值的否定,以及绝对自由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潮。这一并导致了离婚率连年快速升高以及相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行政处罚法》,修订后的《行政处罚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处罚种类中增加了“通报批评”。本文从“通报批评”的行政处罚制度本身出发,通过分析“通报批评”的概念、特征、类型,并结合法律文本对“通报批评”的规定,探究“通报批评”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通报批评”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在“通报批评”的设定、内容、适用条件、通报方式、程序与救济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针对问题提出相
危险作业罪是指行为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故意妨害安全生产条件、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而拒不整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高危作业并引发现实危险的行为。《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危险作业罪的增立,是刑法在安全生产领域对风险社会所做出的积极应对,体现了积极避免并预防风险的价值取向。危险作业罪完善了我国安全生产犯罪的立法体系,这种刑法的提前规制改善了曾经重实害结果的处罚手段的弊端,更好的严密了法网,在
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自制定以来就争议不断。2020年,我国《著作权法》已经通过了三次修改,但并没有对法人作品条款进行修改,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中的难题也并未得到解决。分析我国法人作品现行条款,并对相关司法案例进行梳理,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不易判断,尤其是“意志要件”缺乏客观判断标准,导致对法人作品的认定存在争议;其二,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委托作品在司法适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