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墨旱莲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发现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of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墨旱莲中具有抗结直肠癌活性的关键化合物,并通过活性追踪的化学成分分离方法进行验证,进而对墨旱莲抗结直肠癌的活性进行评价,并明确其物质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墨旱莲中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的关键靶点,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初步研究其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的相关机制,为墨旱莲抗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方法:
  检索建立墨旱莲化学成分数据库并预测靶点,结合检索得到的结直肠癌疾病靶点构建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蛋白相互关系,并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预测其关键靶点和关键成分,对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成分与靶点间的结合能力。采用常温渗漉和萃取技术对墨旱莲药材进行提取和初步分离,并建立了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直肠炎模型,对墨旱莲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抗慢性结肠炎活性评价。并结合体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墨旱莲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对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和DLD-1的增殖影响。判断墨早莲能否通过抑制炎症从而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以及能否直接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对墨旱莲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并结合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和DLD-1的体外增殖模型对其活性成分进行追踪。再次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和分子生物学验证。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ΒE/7ADD染色技术探究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采用ΒCR法检测细胞雌激素受体(ERβ1、ERβ2、ERβ4和ERα)的表达水平;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I3K/AKT/NF-KB细胞信号通路相对应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对墨旱莲中104种成分进行了靶点预测,得到作用于结直肠癌疾病的5个关键成分刺槐素、芹菜素、香叶木素、木犀草素和蟛蜞菊内酯。通过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直肠炎模型,发现EEE(生药量10g/kg)能减少炎症导致的小鼠肠道炎症浸润及肠道组织溃疡,肠道病理组织评分显著优于模型组(Β<0.06)。小鼠肠道菌群16S-DNA检测和ΒLS-DA分析结果显示,DSS诱导的结直肠炎会对小鼠肠道菌群产生显著改变,并且ΒEE(生药量10g/kg)和EEE(生药量110g/kg)能对DSS小鼠的肠道菌群产生改变。通过体外模型的评价,发现墨旱莲乙酸乙酯部位给药48h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IC50=31.74μg/mL)和DLD-I(IC50=21.77μg/mL)具有显著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针对EEE进行第一次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选择了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为3∶7∶5∶5的两相溶剂体系,从墨旱莲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3化合物,经鉴定为异去甲蟛蜞菊内酯、蟛蜞菊内酯和木犀草素。木犀草素(25μg/mL)仅对HCT-11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48h抑制率为(40.88±2.28)%;蟛蜞菊内酯(25μg/mL)对HCT-116细胞和DLD-1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48h抑制率分别为(39.14±1.84)%和(49.76±5.39)%;EEE尾吹部位(25μg/mL)对HCT-116细胞和DLD-1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0.14±6.87)%和(86.8±6.72)%。针对EEE尾吹部位进行第二次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选择了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为10∶7∶10∶7的两相溶剂体系。从中分离得到2个峰,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从峰A中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其对HCT-116和DLD-1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作用,48h的IC5。分别为11.58μmol/L和13.54μmol/L。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对蟛蜞菊内酯作用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靶点进行预测,得到AKT1、EGFR、SRC、ESR1、PTGS2、MMP9、ERBB2、CDK1共8个关键靶点。结合通路路径分析,提示蟛蜞菊内酯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1(ESR1)和蛋白激酶Bα(AKT1)相关通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其体外增殖。
  通过CCK-8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蟛蜞菊内酯在48h和72h对HCT-116和DLD-1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率。
  结果表明,蟛蜞菊内酯对DLD-1细胞更为敏感,在药物作用48h和72h后,其IC50分别为77.43μmol/L和25.85μmol/L。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蟛蜞菊内酯(25μmol/L)作用48h后,能有效诱导DLD-1细胞凋亡(P<0.01)。并且,雌激素拮抗剂氟维司群(50μmol/L)预处理4h后,联合蟛蜞菊内酯(25μmol/L)作用72h,能够显著阻断其对DLD-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5),并且蟛蜞菊内酯(25μmol/L)给药48h后能显著降低DLD-1细胞ERβ2、ERβ4和ERα的mRNA表达水平(P<0.05)。蟛蜞菊内酯(25μmol/L)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能显著降低DLD-1细胞中AKTI蛋白磷酸化水平(0.72±0.27vs0.57±0.17,P<0.05),并对AKTI的蛋白表达水平未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发现蟛蜞菊内酯(25μmol/L)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抑制IKKα(0.65±0.09vs0.37±0.07,P<0.05)和IKKβ(0.90±0.13vs0.62±0.19,P<0.05)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1.82±0.13vs1.34±0.16,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墨旱莲中的木犀草素能显著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体外增殖,蟛蜞菊内酯能显著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DLD-1的体外增殖,并能诱导DLD-1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雌激素受体以及PI3KJAKT/NF-κB相关信号通路。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筛选蓝布正抗血管性痴呆作用活性部位,研究蓝布正最佳活性部位对血管性痴呆大鼠ROS、iNOS、SODI、keap1、Nrf2、HO-1表达的影响;从抗氧化角度探究其干预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研究蓝布正抗血管性痴呆的确切有效成分。  方法:(1)蓝布正抗血管性痴呆作用活性部位初步筛选:1.蓝布正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蓝布正经水煎煮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制备蓝布正石油醚、
学位
目的:本课题以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铁筷子醇提物预防心肌缺缺血的作用机制以及对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性因子及血清酶学的影响,更好的为临床治疗心肌缺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铁筷子高剂量组,铁筷子中剂量组,铁筷子低剂量组。造模方法是:第一阶段:高脂饲料喂养,造成大鼠血脂的改变,形成高脂血脂。第二阶段:高脂饲料喂养两个月后,
学位
目的:深入探讨中药黄芪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e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单体成分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对氧化应激诱导自噬的调控作用有关,为中药黄芪治疗IPF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C57b1/6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黄芪甲苷各剂量组(3×10%mol、6×10-6mol、3×10-5mol、6×10-5mo
嘌呤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的含氮杂环。文献报道嘌呤类似物可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药物、抗病毒药、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和支气管扩张药物。嘌呤类似物能够抑制DNA的合成和修复,诱导细胞凋亡,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被广泛关注。基于嘌呤骨架结构进行改造的嘌呤衍生物对多个肿瘤相关的靶点显示出抑制作用,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本文通过前期的文献调研,依据药物分子设计拼合原理,以6-氯-
萜类化合物是一种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价值的天然产物,是由异戊二烯单元重复连接组成且含有不同数量碳原子的物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长叶烯是由3个异戊二烯组成的三环倍半萜,是名贵香料和高级香水的主要成分,同时它也是新型生物燃料,可作为航空煤油的理想替代品。大肠杆菌凭借其简单的遗传背景和成熟的操作技术成为优选的微生物宿主,其内源MEP途径也为萜类物质的合成提供了良好的分子基础,为实现萜
学位
由于抗生素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和滥用,全球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和饮用水中均已检测到抗生素的残留。土霉素污染是其中一种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不仅对生物具有毒副作用,还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最终对整个生态系统及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高效去除水生环境中的土霉素残留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吸附法由于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操作方法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碳材料是
学位
源于T7噬菌体的T7表达系统(T7RNA聚合酶(T7RNAP)/T7启动子)是原核生物中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表达系统之一,其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用途。但是,T7表达系统在真核生物酿酒酵母菌中尚未有成功报道,这主要是T7RNAP转录的mRNA在真核细胞中无转录后的加工过程,因而不能穿过细胞核膜进入细胞质。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转运元件、加帽酶、病毒孔蛋白增加细胞核核膜通透性等方式构建酿酒酵母的T7
学位
化学治疗和基因治疗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稳定性较差,无法有效治疗肿瘤;另一方面部分载药体系不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在细胞内不能及时有效的监测,限制了其在药物精确递送领域的应用。DNA纳米结构结构精确,可控性高,但药物上载速度慢,可导致药物的非特异性释放。因此需要发展稳定快速可监控的药物递送体系。  基于以上问题:利用阳离子共轭聚合物(CCP)和DNA纳米笼(DTN)设计了一
背景与目的:  生物碱大多具有独特的生理药理活性,经化学修饰可用于临床新药研发。异吲哚酮类衍生物作为生物碱中的重要成员,不仅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也是许多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更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鉴于其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的重要研究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异吲哚酮骨架合成的广泛关注,涌现出许多过渡金属催化合成的策略。然而基于绿色化学的理念,探索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环保的新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我们欲
学位
目的:  1、建立不同来源猪苓药材粗多糖紫外吸收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IR)、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高效液相色谱(PMP-HPLC)指纹图谱,为猪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对总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TIC)为探针,对猪苓多糖进行荧光标记。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探讨猪苓多糖花肠道中的吸收特征。  方法:  1、购买1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