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偏突颌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牙颌面畸形,这种患者常表现为骨性Ⅲ类错(?)畸形、中线偏离、(?)平面倾斜等。通常需要在颌骨生长发育完成后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常规的治疗过程包括术前正畸,正颌外科手术和术后正畸。尽管偏突颌畸形患者在接受正颌外科手术后总体满意度很高,但仍有部分患者感到不太满意,术后不对称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对手术效果有一定的预测。近年来,各国学者对正颌手术效果的研究主要放在前面部上,对后面部的研究较少。为提高正颌手术患者的满意度,优化手术方案,故设计本实验。本实验通过三维重建的方式,对偏突颌畸形患者的术前CT以及术后半年的CT进行重建。通过上下颌骨一共15个标记点的变化探究下颌升支的变化;通过比较下颌角区域软组织的平均厚度变化,来探究该区域软组织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一收集18例患者在接受正颌手术前和正颌手术后半年的CT数据,并将其导入mimics20.0。分别建立左耳、右耳、眼眶及梨状窝、颏部、左下颌升支和右下颌升支的3D模型。标记颅底的6个标记点建立基准平面。分析术前和术后颅底标记点坐标的统计学差异,来证明本实验后续操作均在同一参考系下进行。实验二使用SPSS将手术前后上下颌骨一共15个标记点距离各个基准平面的距离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来推断上下颌骨各个部位的变化情况。实验三通过设定4个平面和1个曲面将下颌角区软组织从模型中分割出来,并使用3-matic读取该区域软组织的体积和外侧的表面积,然后计算该区域的平均厚度。使用SPSS16.0分析术前术后软组织体积、表面积和平均厚度的差异。实验四分别计算各患者左右侧软组织厚度的变化率,B点和R2点的位移。使用SPSS对两侧软组织厚度的变化率和B点、两侧R2点的位移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一:使用mimics20.0可以建立出本实验所需的颅面部软硬组织,并且在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后,所有患者的颅底标记点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证明所有患者的术前和术后CT图像均在相同的参考平面下进行分析。实验二:按照上下颌骨的旋转方向分组,分为颌骨右旋组和颌骨左旋组。分析各点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可知:上颌骨发生了向前、向下的移动,并向患侧旋转;下颌体发生了整体的逆时针旋转和后退,并向患侧旋转;双侧的下颌升支均发生以髁突及下颌角点连线为轴的内旋,健侧的内旋程度大于患侧;而下颌升支前缘的下方为了与下颌体部固定,则需向上转动,导致下颌升支前缘的弧度改变。实验三:颌骨左旋组和颌骨右旋组左右两侧的软组织表面积均减小,平均厚度增大。平均厚度的改变是因为下颌体的旋转移动,对该区域软组织有牵拉和挤压作用,会改变此区域的软组织厚度。患侧的软组织厚度改变较健侧多,是由于下颌体向患侧旋转挤压了该侧软组织;而下颌体远离另一侧会使该侧软组织体积有减小趋势,但下颌体的后退和上抬同样会挤压这一侧软组织,所以厚度增加不如患侧明显。实验四:颌骨右旋组中,左右侧R2点的位移与同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B点的位移与左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与右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之间有统计学相关性;右侧软组织变化率与B点位移呈正相关。颌骨左旋组中,左右两侧R2点的位移与同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B点位移与右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相关,与左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之间有统计学相关性;左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与B点位移呈正相关。将左旋组左右侧软组织厚度变化率交换编入右旋组后形成的交叉组中,结果与颌骨右旋组无异。结论:偏突颌畸形患者,在接受正颌手术后:1.上颌骨顺时针旋转,并向患侧旋转;2.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并向患侧旋转;3.下颌升支前缘以髁突和下颌角点连线为轴向内侧旋转;下颌升支前缘下方向上旋转;4.两侧下颌角区域软组织的平均厚度均增加,患侧平均厚度增加量较健侧多;5.患侧的软组织平均厚度变化率与下颌骨前部旋转距离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