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自1977年问世以来,批评家已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小说中丰富的原型象征已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尚不多见。本文依据原型批评理论,从人物、主题、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对《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其中简介了莫里森的生平,她在当今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所罗门之歌》的故事梗概和材料来源等。
第二部分是对《所罗门之歌》的批评回顾。
第三部分是对作为论文理论基础的原型批评的相关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人物、主题和叙述模式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对《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和奶人进行了原型分析。派拉特的形象体现了大母亲的原形。主人公奶人是尤里西斯的复合与置换。其次,阐释了贯穿小说的原型主题。《所罗门之歌》主要表现了圣经神话的两个主题:再生和追寻。最后,探讨了《所罗门之歌》中的U型和倒置的U型原型叙事模式。
第五部分是结论。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强调《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应用原型的意义——原型的应用增强了小说文本的可读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小说中大量原型意象的运用反应了作者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关注、对黑人民族根的追寻,以及这种追寻所获得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