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原型阐释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自1977年问世以来,批评家已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小说中丰富的原型象征已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尚不多见。本文依据原型批评理论,从人物、主题、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对《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其中简介了莫里森的生平,她在当今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所罗门之歌》的故事梗概和材料来源等。   第二部分是对《所罗门之歌》的批评回顾。   第三部分是对作为论文理论基础的原型批评的相关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人物、主题和叙述模式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对《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和奶人进行了原型分析。派拉特的形象体现了大母亲的原形。主人公奶人是尤里西斯的复合与置换。其次,阐释了贯穿小说的原型主题。《所罗门之歌》主要表现了圣经神话的两个主题:再生和追寻。最后,探讨了《所罗门之歌》中的U型和倒置的U型原型叙事模式。   第五部分是结论。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强调《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应用原型的意义——原型的应用增强了小说文本的可读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小说中大量原型意象的运用反应了作者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关注、对黑人民族根的追寻,以及这种追寻所获得的民族自豪感。
其他文献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般交易条款的广泛应用即是其中之一。一般交易条款是德国法使用的术语,它在我国多被称作格式条款。根据《德国民
致使移动结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基本结构。长久以来,这一结构引起了国内外诸多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自己的母语--英语或汉语,很少取自对比
随着《FOB》在1978年的出版发行并获百老汇奥比大奖,黄哲伦一举成为美国文坛最为耀眼的华裔戏剧家之一。1988年,百老汇成功上演了黄哲伦的代表作《蝴蝶君》,不仅给他带来巨大的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忠实”与“信”长期以来被奉为翻译的金科玉律,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原文中心”及“原作者中心”的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受其左右,翻译的终极目的一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