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传》一书具有经学、史学和文学三种质素,其中经学质素在作品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试图从《左传》的经学性质出发,研究左丘明的主观倾向与《左传》文学质素与的关系。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言简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左传》的研究状况、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等。 第一章列举大量证据对前人“《左传》非《春秋》之传”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论述了孔子与《春秋》的关系、《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左传》的材料来源及《左传》的性质四个问题,从多方面论证了《左传》的传经性质。 第二章按照春秋社会—孔子—左丘明的逻辑顺序分析了左丘明的道德史观产生的社会基础。春秋中期,由于铁器的使用,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周代贵族政治制度迅速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春秋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就道德观念而言,其总体发展趋势是“德→礼→仁”,即由他律性道德发展为自律性道德。春秋时代哲学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1)卿大夫哲学,这是一种道德哲学,卿大夫们认为决定国家和家族兴衰的不是神的意志,而是统治者自身的道德行为;(2)方术哲学,史官、星象家等方术之士的哲学观一般与宗教方术有关,他们一般用自然来解释天道和人事。与此相应,春秋时代存在着两种历史观:(1)道德史观,即用统治者的道德兴衰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2)方术史观,即用自然之物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孔子的哲学是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的历史观是道德史观。孔子通过对《春秋》的修订和宣讲表现其“《春秋》大义”、维护周代贵族政治制度。左丘明继承了孔子的政治观、哲学观和历史观,创作《左传》以宣传孔子的“《春秋》大义”。从《左传》看,左丘明的哲学总体上属于道德哲学,但由于受职业影响,他的哲学观带有一定的方术哲学的色彩。《左传》记载大量预言和方术活动,与左丘明的职业和哲学观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一点上,左丘明与孔子有一定的差别。不过,左丘明所记载的大多数预言和方术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宣传道德史观,这与孔子的历史观并不矛盾。片答斑歹 第三章论述左丘明的道德史观与《左传》叙事的关系。左丘明出于道德教育目的进行叙事,所以道德史观是他选择史料和历史叙述的中心。在史料选择上,左丘明对《春秋》所记载的部分历史事件拒绝予以叙述和解释,同时又补充了大量《春秋》所没有记载的史料,清楚地再现了齐、宋、晋、楚等国争霸的历史,表达了有德者兴、无德者衰的道德史观思维逻辑。在叙事顺序上,笔者着重对《左传》中的预叙(道德预言)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道德预言的“叙事一议论和预言一结果”的叙事模式,是春秋人对社会秩序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道德解释模式,《左传》中的道德预言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映,是左丘明道德史观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四章论述了左丘明道德史观与《左传》人物形象刻画的关系。左丘明的道德史观对于《左传》人物形象刻画具有决定作用。左丘明选择的历史人物多是大忠大贤和大奸大恶两方面的典型,他大量使用道德预言,揭示出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其国、家兴衰及其个人祸福之间的因果联系。左丘明通过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地对受众进行了道德教育,为维护周代贵族政治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语从道德史观在《史记》中的表现、我国后代叙事作品中的大团圆的叙事模式及道德预言的使用三方面,论述了《左传》的道德史观思维模式对我国后代叙事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