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伦理学(Ethnic ethics)是一门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立场和方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研究领域。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纷纷进行“人类学转向”并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的学术背景下,采取人类学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既是充分展示不同民族多样伦理观念和丰富道德生活的有效路径,也是准确把握民族伦理学学科特质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对哈尼族伦理进行的研究,是从人类学视野发掘单一少数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一次尝试,是民族伦理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哈尼族伦理是哈尼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哈尼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旅程,哈尼族伦理亦随之得以生长和发育。作为地方性伦理知识的哈尼族伦理,不可能从普遍抽象的伦理学原理中推演出来,只能来源于哈尼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世界,而节日文化、仪式文化和交往生活是展现哈尼族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主要领域。
1、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个性化表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道德习俗,对民族文化系统的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哈尼族节日主要有“六月年”、“十月年”和“昂玛突”,这三大节日是异彩纷呈的哈尼族文化的集中“展演”,包涵着多重的伦理内容。
节日与祖先崇拜伦理。在哈尼族节日文化中,祖先崇拜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祖先崇拜的伦理意义有两方面:一是表达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之情,进而塑造尊敬老人的优良道德风尚;二是强化民族的道德记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哈尼族节日的祖先崇拜,展现了本民族的道德文化元素,并通过集体的道德记忆实现对本民族伦理文化的认同,提升民族的自豪感。
节日与伦理关系建构。哈尼族三大节日都要举行“街心宴”,这一节日文化形式不仅展现了哈尼族感谢祖先、尊敬老人的伦理观,而且给本民族的伦理关系建构提供了有效的场域。在“街心宴”上,桌子座位的安排有着哈尼族独特的“差序格局”,咪谷、政府官员、村寨老人、尊贵的其他民族客人、村寨其他人员依次而坐,使得哈尼族已有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得以巩固,哈尼族的身份伦理观亦由此呈现。同时,“街心宴”允许不同民族的人参与其中,扩展了与外族人的伦理交往关系。
节日与道德濡化。节日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个体的文化濡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哈尼族节日活动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在欢乐的节日活动中,伦理所赞许的行为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这就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体悟民族伦理情感、学习民族伦理知识、遵守民族伦理准则的最佳场合,从而实现节日的道德濡化功能。未成年人参与年复一年的节日文化活动,能够接受连续不断的民族道德风尚及行为习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本民族伦理文化的洗礼和教育,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
2、仪式是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成为人类学研究者阅读和诠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珍贵而可靠的“文本”。仪式是展示民族伦理文化的窗口,从哈尼族的人生仪式可以探知该民族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对共同体道德生活史的回溯、对族内伦理关系的建构以及对自然世界的伦理态度。
哈尼族诞生仪式的伦理内涵。哈尼人通过多种仪式表达他们对新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并将延续和繁衍哈尼族伦理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婴儿身上。哈尼人在婴儿降生后举行的处理衣胞仪式,是哈尼族灵魂观与伦理观相结合的表现,衣胞处理好了,灵魂就不会丢失,婴儿健康长寿也就有了保证,哈尼人以仪式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对幸福和长寿伦理文化的理解。“认舅舅仪式”则是哈尼族尊敬母亲和重视舅权血缘伦理的体现。以仪式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成为哈尼族伦理文化中的一个传统方式。
哈尼族丧葬仪式的伦理意蕴。哈尼族的丧葬仪式和丧葬舞蹈是传承哈尼族民族文化、追忆哈尼族民族历史和家族历史、祭奠和缅怀死者、表达悲喜之情的主要形式,展示了哈尼族丰富的伦理文化内涵。在哈尼族丧葬仪式中,通过对“舅权”的强调,传达着哈尼族协调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维护本民族伦理秩序的文化方式,以达到维护家庭伦理关系和家族伦理秩序的目的;在哈尼族丧葬仪式中,通过“娱尸娱人”的“身体实践”——棕扇舞的展演,哈尼人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终极状态的伦理体验和伦理关怀:向死而生、乐观豁达。让死者愉悦的丧葬舞蹈,是生者与死者关于生命的“对话”,既是对死者的祭奠和孝敬,也是对生者的道德激励;哈尼人用最优美的舞蹈、最高兴的方式把死者送走,向生者展示人融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是哈尼族生态伦理的形象体现。
3、交往是人在生活世界的存在方式,交往的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称之为族际交往,或日民族关系,族际交往伦理是民族关系的伦理诉求,是调整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同一民族共同体成员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遵循的是本民族成员所认同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这些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通常以民族的风俗习惯或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哈尼族族际交往伦理。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生动地表现了哈尼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委曲求全、宽厚仁义、责己周人、不争求和的民族性格和伦理气质,成为哈尼族处理民族关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哈尼族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伦理。哈尼人日常生活中的“认干爹”的习俗,踩生、搭桥“认干爹”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贫穷还是富裕、社会地位的高下等等身份因素都不去考虑,这一习俗表达了哈尼族不以贫富贵贱为转移的交往伦理观;哈尼族“叫魂”的习俗使哈尼族万物有灵的观念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对灵魂的安抚,以“叫魂”的方式来调解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交往矛盾,显示了哈尼族别具一格的伦理智慧。哈尼族特别重视为老人“叫魂”,以此慰藉老人的心灵,并通过鲜活的场域展示,倡导尊敬老人的美德;哈尼族存在着多种民间互助的方式,如生产互助、互帮丧事、义务劳动、经济互助等等,这些互助方式是自主、自愿的非政府行为,以利他、责任、义务为核心,是民间道德生活自治的生动实践;在哈尼族,以“刻木分水”为代表的村规民约在维持共同体内部合理的伦理秩序、实现公平正义、推进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