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素由Maclean首先发现,193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目前仍是最有效的抗凝药物,也是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但是近年发现在冠脉介入治疗及心肺分流术过程中,偶有“肝素抵抗”(HR) 现象,即应用规定量肝素后,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值达不到预期水平,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等不良事件。该现象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表明,抗凝血酶-Ⅲ(AT-Ⅲ) 活性在肝素的抗凝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心肺分流术患者中AT-Ⅲ活性的减低可引起″HR″现象,血小板计数增高与“HR”也存在明显关系,血小板计数(PLT)≥240×10<9>/L 或AT-Ⅲ活性低下<70%时,肝素抵抗的可能性增加。但在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尚无该方面研究。本课题通过测定冠脉介入治疗病人PLT,术前、术中及术后AT-Ⅲ活性与ACT水平,观察PCI病人PLT、AT-Ⅲ活性与肝素抗凝效果的关系,明确PLT、AT-Ⅲ活性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处理HR现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该院2006年1月至12月行择期PCI术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根据PCI术前PLT水平分为两组,高PLT组(PLT≥240×10<9>/L)22例和低PLT组(PLT<240×10<9>/L)38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阿斯匹林、硝酸盐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排除标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EF<40%),心梗溶栓后,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急性白血病,支气管哮喘,器官移植术后,有自发出血倾向及血液凝固延迟患者、消化道溃疡病、近期手术及创伤患者不宜行冠脉介入治疗者。
对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记录PLT计数、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血压、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Cr)、吸烟史等资料。
样本收集及测定所有入选者入院后空腹采外周静脉血测定PLT计数、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PCI术前常规消毒、铺单及股动脉插入动脉鞘管,分别于术前、术中应用肝素10000单位后5分钟、术后4小时鞘管内抽动脉血3.8毫升,其中2.0毫升床旁测定ACT值,1.8毫升入3.2%柠檬酸钠溶液抗凝的试管中,3000r/min离心5分钟后,取血浆立即测定AT-Ⅲ活性。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首先进行组间均衡性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资料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直线相关分析,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PLT计数增高、术前AT-Ⅲ活性减低是影响肝素抗凝效果的重要因素,肝素后5分钟的ACT与术前AT-Ⅲ活性正相关,与PLT计数负相关。
2.AT-Ⅲ活性与ACT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3.PLT计数高、AT-Ⅲ活性低的病人在PCI中出现HR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