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被动范畴和致使范畴的体系都是相对特殊和复杂的,而“让”既可以作为被动标记,也可以作为致使标记,但是表达的概念及语法却是不同的。“让”的本体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及偏误分析的研究方面还是有待再进一步深入地调查。学习者经常会对这些概念及用法含糊不清,就会导致只使用标志性的被动句和致使句,而选择性地避免“让”在这两种句子中的语法含义及应用。论文的绪论部分是介绍研究的背景,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让”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其所表达的含义也逐渐丰富起来,同时也出现了词性虚化的过程。学者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让”历时和共时两方面加以讨论,对其词性及虚化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用认知学的角度对“让”进行深入地解释,并对研究的思路方法、语料的来源进行说明。论文第一章在解释一般动词义“让”字句的基础上,重点罗列出“让”在被动句和致使句中各组成部分的语法、语义的对比和不同,可以更加直观的分析出其差异之处。并且根据语料库的例句统计了“让”字句中“让”前的修饰成分,重点突出各个“让”字句的否定表达方式及语义。“让”字句的歧义现象也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方面,因此笔者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解决歧义现象的方法和对策。论文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和HSK动态语料库的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归纳留学生习得“让”字句的规律,并在对“让”字句偏误的各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生“让”字句偏误的原因。首先分析“让”字句出现偏误的原因,结合语境的基础上列举出“让”在各个句子中所表达的汉语意思及内涵;通过“让”字句和其他的被动句和致使句的相对比,分析出其差别,在“让”字句的学习上才能更加有效。论文最后通过上一章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的编排上,采用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相结合的原则,使得“让”字句在对外汉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能更加的清晰明了,从而能够将被动、致使两大语言范畴更直观展现给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