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译萧红中的创造性叛逆——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ntity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正在经历一场文化转向,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文学思潮纷纷被借鉴到翻译领域中,学者们开始用描述的方法把目光转向对已有文本的研究,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1958年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后由比校文学家梵·第根、基亚、大冢幸男、韦斯坦因等丰富和发展。1992年,谢天振将其引入我国,并于1999年在《译介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探究,随后在我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翻译了莫言、杨绛、萧红等作家的五十多部作品,长期以来的翻译实践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翻译思想:选择要翻译的作品主要出于兴趣,忠实、创造和叛逆都是重要的翻译标准,翻译是一个重写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翻译的结果总是不充分的。萧红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国内外学者忽略的作家,其写作内容和风格都独树一帜。葛浩文“发现”了萧红,并翻译她的大量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鲜有人对其译本进行详细的研究。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描述研究的方法,对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及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基于此,作者在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创造性叛逆和葛浩文的研究,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创造性叛逆及萧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四章通过大量的例子从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对译者在翻译两本小说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进一步思考了翻译中忠实与创造性叛逆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创造性叛逆的实质不是一种翻译原则或标准而是一种翻译现象,属于描述翻译学的范畴。最后,作者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英语时态是备受语法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语法范畴。传统语法认为时态是用来区分不同时间的语法范畴。因此,一般现在时表示现在发生的事件或状态而一般过去时表示过
写作作为一种语言输出,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写作是最重要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种能力。写作错误能显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学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对人类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企业的灵魂,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起
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是英语国家中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作为现代澳大利亚最杰出的作家,怀特是目前为止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怀特的小说《人树》包含着澳大利亚民俗生活和文化传说,在其中,他意欲将澳大利亚本土偏远的丛林生活融入到西方叙事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里。《纽约时报》的奥维尔·普雷斯科特对《人树》中关于人类生活普遍经验的描写大加赞扬。这部小说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全篇只是描写平淡、平凡
学位
在西方语言人类学和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领域里,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在其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提出了文化语言学这一理论。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和语
《哈利·波特》是当代著名的英国作家J·K·罗琳的系列作品。近年来,它掀起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引起了全世界文学界学者与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作品中死亡主题的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英语”研究——《华女阿五》、《喜福会》和《典型的美国佬》为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俨然成为马歇尔·麦克卢汉口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