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正在经历一场文化转向,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文学思潮纷纷被借鉴到翻译领域中,学者们开始用描述的方法把目光转向对已有文本的研究,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1958年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后由比校文学家梵·第根、基亚、大冢幸男、韦斯坦因等丰富和发展。1992年,谢天振将其引入我国,并于1999年在《译介学》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探究,随后在我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翻译了莫言、杨绛、萧红等作家的五十多部作品,长期以来的翻译实践使其形成了自己的翻译思想:选择要翻译的作品主要出于兴趣,忠实、创造和叛逆都是重要的翻译标准,翻译是一个重写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翻译的结果总是不充分的。萧红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国内外学者忽略的作家,其写作内容和风格都独树一帜。葛浩文“发现”了萧红,并翻译她的大量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鲜有人对其译本进行详细的研究。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描述研究的方法,对萧红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及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基于此,作者在第一章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创造性叛逆和葛浩文的研究,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创造性叛逆及萧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四章通过大量的例子从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对译者在翻译两本小说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在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进一步思考了翻译中忠实与创造性叛逆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创造性叛逆的实质不是一种翻译原则或标准而是一种翻译现象,属于描述翻译学的范畴。最后,作者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