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与相对方订立的合同中约定最终解释权归属的条款。这类条款具有弥补协议内容的不足、控制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以及适应市场交易多样化需求的优势,但其本身往往也是单方预先拟定的条款,存在损害相对方合法权益或不合理地免除自身责任、影响经营者信誉等弊端。其中,生活消费领域经营者与消费者达成的消费合同中的最终解释权条款,以及一方为经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与相对方订立的合同中约定最终解释权归属的条款。这类条款具有弥补协议内容的不足、控制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以及适应市场交易多样化需求的优势,但其本身往往也是单方预先拟定的条款,存在损害相对方合法权益或不合理地免除自身责任、影响经营者信誉等弊端。其中,生活消费领域经营者与消费者达成的消费合同中的最终解释权条款,以及一方为经营者、另一方为作为非经营者的自然人达成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最终解释权条款面临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利害关系群体范围大,表现形式也十分多样。目前,针对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有所涉及外,《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另行规定其为无效条款。当前,关于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效力研判,不仅在裁量依据上存在不足,司法裁判也面临对其性质考虑欠缺及分配相对方注意义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对此,现有研究大多依据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得出该类条款无效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类条款的法律规制,但却忽视了对条款无效这一前提的研究。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效力属于司法裁判领域主要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也是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命题。基于纠纷发生最频繁、合同双方均存在实质地位差异以及涉及消费者福利和经济秩序的考虑,检索并选取了90份涉及所研究的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司法裁判文书,消费合同及商品房买卖合同两类成为亟须回应的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相关领域。在此框架下,效力认定成为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纠纷争议之关键,主要涵盖效力类型、判定因素、引起的法律责任等方面。除引言和结语外,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理论界定。从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内涵、性质、特性及利弊四个方面,阐发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基础理论。经论证提出,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属于格式条款中的一类特殊情形。其中,在一方为经营者另一方为非经营者自然人的消费合同和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最终解释权为经营者对各种经营宣传活动的内容或程序所享有的最后说明其含义、理由的权利,且在发生纠纷时经营者负有作出合理解释的义务。该条款具有弥补协议内容的不足,控制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但也存在为追求经营者私人利益最大化而侵害社会利益的弊端,故需要以实质正义为价值指引,以此协调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第二部分: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效力类型及其认定依据。通过对裁判案例的归纳总结,得出目前司法实践中的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效力存在有效、无效、可撤销、不纳入合同及未详细阐明5种类型。其中,无效的观点又分为因排除相对方主要权利或免除自身义务而无效、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及未尽到提示说明义务而无效三种。而造成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前缺乏针对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效力的明确认定标准。故提出对该条款的效力判断应当按照格式条款侵害的价值大小进行区分。第三部分: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效力的裁判思路。立足于选取的90份裁判案例,经分析得出司法裁判对于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效力的判定遵循和其他法律规定或约定相佐证以及考察双方是否尽到应尽义务的裁判思路,但遵循该裁判思路进行效力判定却存在对条款性质考虑欠缺以及分配双方注意义务缺乏针对性的不足。因此,司法裁判应当加强对其格式条款的性质下提示说明义务的考察,同时以实质正义为指引分配注意义务。第四部分: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引发的责任。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两类合同中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引发的相关法律责任主要体现在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以及警告、罚款等的行政责任。而违约责任更多的在消费合同中得以运用,商品房买卖合同领域则缺乏明确的责任规定。另外,行政责任方面,也没有根据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侵害相对方权益的程度作出区分。故经分析提出了引入惩罚性赔偿及细化行政责任的完善建议。第五部分: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效力认定的相关立法建议。一方面,从立法体系的角度梳理了现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各个层级针对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的规定。另一方面,针对消费合同,提出应当修改现有法律规定,删去关于经营者最终解释权条款无效的规定;针对商品房买卖合同,提出应当明确商品房消费者的普通消费者主体地位,以实现与现行法律体系的协调和统一。
其他文献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阿坝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作为我国有着古老历史的民族之一,羌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却没有文字,仅有语言,传承仅依靠“口传心授”。羌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传统等都通过羌族民歌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作为羌族传统文化载体的羌族传统民歌十分具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其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因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大量资料被损毁、传承人趋于老龄化、
法定赔偿是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赔偿额的一种方式。从立法本意来看,法定赔偿应当是在无法确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及合理使用费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替代方案来确定侵权人应当承担的赔偿额。但是法定赔偿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确定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最主要的方法。在司法实践中遵守裁判标准一致性原则,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是维护司法公正,体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法官在裁判案件时要确保同类案件适用的
为了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四个最严”要求,从2013年开始,食品安全执法部门从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多头监管逐步整合成市场监管一家全权负责;并且,为了走好食品安全执法的最后一公里,伴随着乡镇综合执法机构体制改革的推进,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如《食品安全法》在2015年修订后,在2018年再次进行修正。然而,我国乡镇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依
自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实施后,关于授权不明时代理人是否承担连带责任就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而现行的《民法典》中,取消了授权不明时代理人负连带责任的规定,表明了立法机关对该规则否定的立场和态度。但事实上,授权不明规则在司法裁判中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对于维护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帮助法官提高审判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可如果课以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又会加重其负担,有违公平正义和责任自负原则。因此,有必要在现
现代侵权法不仅注重损害的救济,更重视损害的预防,以防患于未然。缺陷产品召回,指的是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因存在缺陷而对消费者带来或可能带来生命和健康危险时,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依法采取的补救措施。主要体现为对缺陷产品的重修、收回、退换等。2002年10月颁布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一次将产品召回列入了地方性法规。之后,直到2009年《侵权责任法》的通过,才真正从民事基本法的层面确立缺陷产品召
今年,中国农村已经在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实地迈进了“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三农”领域工作也将开启新任务、面临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在此,有必要在农村地区构建起融合国家法治、社会德治、农村自治三种力量的治理体系。“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精准地向我们指明了“为谁治理”农村的本质问题。农村治理必须围绕农民的自由与幸福,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科学立法是处理农村改革与乡村法治两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和搭建电子平台进行各类交易成为常态,实践中也伴随出现以欺诈手段引诱他人参与未经批准的期货交易业务现象。这不仅导致了被害人财产的损失,也使期货市场的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然而,司法上对此通常给出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结果,导致司法适用的混乱。本文将从诱骗他人参与非法期货交易的典型案例展开,基于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相关要素的分析和对此类行为性质的
监察建议是监察机关的法定职权,是监察机关以对监察对象的监督调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发掘出深层次被建议单位的履职和廉政等方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的建议。监察建议的适用是监察全覆盖的表现,实现了监察权由人到事的延伸,扩展了监察权的范围,同时也成为实现反腐败标本兼治治本目标的有效路径。对监察建议的适用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监察建议适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对监察制度自身的完善有深远的意义,
巡视制度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质量推进全覆盖,把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起来,立体聚焦、形成合力。巡视制度的高质量发展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古代巡视制度历经千年之久,形成于秦汉,至唐朝时巡视制度已臻于完善,历经几番变革之后至明清得到加强,源远流长。唐朝巡视制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是一种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媒介之间的阻碍,减少了媒介之间,传播者和受播者之间的壁垒,使得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迅速、渠道多样、受众群体广泛、社会影响巨大的特征。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一个生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其发展一直离不开新媒体监督、公众监督和法律监督,如“郭美美事件”“青海玉树捐款事件”“湖北红十字会事件”等均是来自公众的监督。同时,中国地方红十字会的运行也需要包括监事会、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