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的高速发展,翻译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向: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被视为以文化移植为中心的跨文化活动。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不断融合使文化翻译成为国内外学者们讨论及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
文化缺省指的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被双方作为共享而省略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普遍现象,也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难题,引起了许多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译界众多学人孜孜以求,探寻破解由文化缺省而产生的翻译难题的路径。文化缺省主要由文化负载词引起,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则是成功处理文化缺省的关键。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十大名著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含有大量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负载词。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所特有一种社会文化产物,与之相关的文化负载词所标志的事物在英国文化中难以寻觅。
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理论框架,以杨宪益夫妇处理《儒林外史》中文化缺省的翻译方法和途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文作者发现:杨宪益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采取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灵活运用一些适当的翻译方法,极大程度的实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目标;杨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吻合文化学派的理论,可以作为文化翻译观的翻译例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依据文化翻译观,灵活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可以成功处理文化缺省现象;在文学翻译中,有效处理文化缺省现象促进源语文本文化的传播。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阐述了理论背景及相关术语的定义。第二章介绍了《儒林外史》及其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英文文本及译者杨宪益和戴乃迭。第三章分析了《儒林外史》英译本中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词汇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