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受过行政处罚”入罪是指将曾经受过行政处罚的事实作为入罪要素之一,使得行政不法行为可以影响对行为人的犯罪评价。目前,这一入罪类型在刑法规定中呈现扩张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受过行政处罚”入罪问题关乎行刑衔接,更关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探讨与这一入罪模式有关的问题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有效指导大有裨益。全文除摘要和引言外共三万余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受过行政处罚”入罪在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过行政处罚”入罪是指将曾经受过行政处罚的事实作为入罪要素之一,使得行政不法行为可以影响对行为人的犯罪评价。目前,这一入罪类型在刑法规定中呈现扩张趋势,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受过行政处罚”入罪问题关乎行刑衔接,更关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探讨与这一入罪模式有关的问题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有效指导大有裨益。全文除摘要和引言外共三万余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受过行政处罚”入罪在刑法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时间跨度、行为次数的选择混乱,部分规范中缺乏危害程度的设置。第二,将前置行政不法行为与定罪数额进行折抵属于法律拟制,在司法解释中进行规定妥当性存疑。第三,不同的行政处罚种类代表不同的危害性,规范中忽略行政处罚种类的差异性会造成处罚范围的扩大。第四,“受过行政处罚”的违法数额是否累计计算不明确,易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这一入罪模式的研究意义和方向。第二部分介绍“受过行政处罚”入罪在刑法规范中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作为主观故意中明知的认定根据,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主观证明的困难性。第二,作为情节严重的判断条件,我国定性+定量的立法模式决定我国构成要件中必不可少“罪量”要素,“受过行政处罚”能够为罪量要素提供明确的判断标准。第三,作为数额比例的折抵条件,虽然司法解释中规定“受过行政处罚”作为数额比例的折抵条件是法律拟制,但是不可否认这一入罪模式的存在具有现实基础,也能够改变数额犯中“唯数额论”的倾向。第三部分介绍“受过行政处罚”入罪的根据。第一,从风险社会和转型时期的社会角度来看,“受过行政处罚”入罪是刑法积极应对制度性风险和价值风险的具体表现,能够有效治理“蚂蚁搬家”式的违法现象。第二,从刑事政策方面来看,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该严则严”的要求推动刑法对反复实施违法行为的现象进行规制,“受过行政处罚”入罪在犯罪预防方面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第三,从学说角度为“受过行政处罚”入罪寻找支撑。通过对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刑法客观主义和刑法谦抑性原则的重新解读,回应对其的质疑,同时从刑法是保障法的角度为其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寻找正当性依据。第四部分介绍“受过行政处罚”入罪的完善路径。主要包括基本入罪类型的选择和具体要素的构建、配套刑罚的设置。基本入罪类型的选择和具体要素的构建是针对第一部分中具体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主要有增加再次实施的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的限制、禁止司法拟制、统一次数和时间间隔、明示未经处理的范围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限定行政处罚种类、限制“受过行政处罚”在明知认定中的作用,并且说明如此完善的理由。同时,刑罚的设置要向着非刑罚化和刑罚轻缓化方向发展,这也是实现严而不厉立法模式的应有之路。
其他文献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文化产生了碰撞。虽然人们的文化选择更多,但是精神世界却更加空虚,于是产生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与之相关的“承认”研究也就跃入人们的视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阿克塞尔·霍耐特对于承认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霍耐特用“承认”与“蔑视”这对矛盾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承认”是主体追求“好的生活”目标的基础,“蔑视”是主体被排斥所受到的道德伤害。“社会冲突
本文在前人丰硕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力图从切实解决我国现实困境出发,论证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并基于域外历史衍进及我国本土环境,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构建我国本土化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议,为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从破产免责制度理论出发,介绍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概念内涵、规则制度、价值理念功能等。对破产免责制度所蕴含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介绍,揭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本身得以安身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与需要,相继出台了以全面“营改增”为代表的结构性减税、以“六税两费”减免为代表的普惠性减税降费以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的减税降费措施。我国税收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逐年下降,从2015年占比18.1%下降至2020年的占比15.2%。为贯彻“为民轻税”的理念,在保证必要的财政收入前提下,尽量减少税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扭曲
资产证券化对于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突破传统资产证券化固有的发展困境。但是,在区块链应用于资产证券化的新模式下,由于金融业和互联网业的高风险特征相结合而存在天然的法律纠纷和金融风险,给现有监管框架及治理结构带来了新挑战。因此,当前亟需完善区块链应用于资产证券化的顶层设计,穿透金融科技的本质,构建区块链应用于资产证券化的法律
行为人明知不具有法律和事实依据,仍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之方式提起民事诉讼而致他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构成民事恶意诉讼。就一般民事恶意诉讼而言,恶意诉讼行为损害被诉方合法权益,构成一般侵权。而知识产权作为市场竞争工具,知识产权诉讼已成为市场主体经营策略的重要环节,因此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具有特殊性。行为人出于竞争目的,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干扰他人正常经营,不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并且扰乱公平竞争秩序,依法可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在“谁污染、谁治理”的旧模式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治理单位,让政府、排污企业能通过支付对价的方式转移污染治理的义务,由第三方提供专业治污服务,实现治污成本降低、治污效率增强的双重目的,有效解决和治理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该新模式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各方主体法律责任的承担成了焦点问题之一。学术界关于各方主体民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已普遍运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需由刑法予以应对的风险。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死亡案等从不同角度给刑法的理解和适用带来挑战,人工智能的刑法定位问题便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刑法学界围绕“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独立意志”而成为刑事责任主体展开激烈讨论,并形成互不相容的两大阵营。究其原因是现有研究忽视了人工智能的实质及其科技本
在目前的环境犯罪案件司法实践中,修复生态环境措施虽然得到了多元化的适用,但现行刑法理论并没有对将修复生态环境措施纳入刑罚体系给予合理的解释。修复生态环境措施在刑事领域的适用同时还面临法律依据不足、具体适用方式不明确、量刑中刑罚配置模式不合理、执行效果评估的客观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拟针对修复生态环境措施在环境犯罪案件中的适用展开研究,在分析修复生态环境措施在环境犯罪案件中的适用状况的基础上,针对
择偶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环节,事关人生幸福,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硕士研究生作为大学生的一类,一方面具备着高学历,另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观。硕士研究生在择偶观的总体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体现出他们在价值观上存在的矛盾和误区。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硕士研究生进修择偶观教育,不仅对其个人成长成才有所帮助,更是对社会的和谐、国家的进步大有裨助。论文从硕士研究生择偶观概念入手,厘清硕士研究生择偶观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我国民商事交易规模迅速扩张,交易手段也趋于多元化,股权让与担保这种非典型担保制度逐渐兴起,其具有稳定融资秩序、减少交易风险的优势。近年来,股权让与担保更是被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诉讼纠纷日益增多,诉争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担保合同是否有效、担保权人能否优先受偿等内部纠纷。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相关裁判规则,但是该裁判规则主要涉及股权让与担保内部效力的认定。而在现实案例中,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