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前人丰硕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力图从切实解决我国现实困境出发,论证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并基于域外历史衍进及我国本土环境,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构建我国本土化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议,为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从破产免责制度理论出发,介绍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概念内涵、规则制度、价值理念功能等。对破产免责制度所蕴含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介绍,揭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本身得以安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丰硕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力图从切实解决我国现实困境出发,论证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并基于域外历史衍进及我国本土环境,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构建我国本土化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建议,为个人破产免责立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从破产免责制度理论出发,介绍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概念内涵、规则制度、价值理念功能等。对破产免责制度所蕴含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介绍,揭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本身得以安身立命的正当性及其背后蕴藏的法律逻辑。第二部分旨在从域外视野出发,探析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立法体例及运行逻辑。经过整合,将当前国际立法现状进行分类,分别可归纳为慷慨主义、限制主义、保守主义立法范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个人破产免责规则设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构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提供参考样本与经验借鉴。第三部分则从我国语境出发,分条屡析我国在个人债务清理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即完整个人债务清理制度缺位、执行难问题积重难返、个人信用制度尚待推进、营商环境讫需优化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证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缘何能够破解困境,以此论证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何以必要。此外,结合我国当前相关制度发展现状,论证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在我国确立何以可行。第四部分则以前三部分为基础,在研究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理论、各国破产立法衍进、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引入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之时应在宏观上采取谨慎的有限免责的理念,力求在保护债权人利益与敦促债务人积极清理债务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在微观上就我国破产免责程序、破产免责条件、破产免责例外、破产免责的效力及撤销、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等应重点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由此为我国个人破产免责的本土化进路提出建议,以期为个人破产立法提供些许参考。
其他文献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研究,以往的文献更多的是集中在宏观层面,分析税制的再分配效果,而基本很少有文章涉及税制公平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税基的选择。增强居民社会公平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税制所能实现何种程度的公平,就离不开对征税内容,即税基,这一因素的讨论研究。最早开始研究税基的理论中指出,最理想的税基是仅对劳动能力所获得的收入征税,鉴于劳动能力指标不可观察,所以使用最简单的工资收入来
基因科技被视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具发展潜力的科研领域之一。随着近年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基因编辑作为基因科技的新兴产物,在干细胞重组、基因编辑以及胚胎操作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技术变革。而社会活动中对一些基因技术的应用与我们的伦理观念和法律观念发生了冲突,其中很多上升到了刑事法律的层面,已然具有刑法规制的现实必要性。我国目前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规制大部分还停留在行政法层面,虽然《刑法修正案(十一)
列宁意识形态理论是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践与现实需要,形成的理论成果。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对俄国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因此,本研究认为加强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和研究,可以为当前我国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重要指导。本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
禁止债权让与特约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产生,订立禁止债权让与特约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债务人固定债权人的利益。但随着现代交易发展,债权自由流通的价值被重视,甚至出现了债权物权化的趋势。因此,当合同中存在债权不得让与的约定时,禁止债权让与特约的价值和债权自由让与的价值两种价值就将产生冲突,债务人、让与人和受让人的利益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禁止债权让与特约的效力判断应当回溯到规范背后利益和价值,基于利益的妥当
清朝作为封建统治下最后的王朝,法制体系经过各朝代的发展已整体趋于成熟,但海关税制作为其对外贸易法制体系的核心却并没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浪潮促进经济世界化发展,反而成为了抑制对外经济的压迫性规则。清朝海关税制的发展随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更迭起伏,清朝初年,为防止台湾反清复明势力与内地反抗集团勾结,清政府实行了严格的海禁,直到康熙统一台湾,清朝才逐步开放各通商口岸。为管理口岸人员、船只及货品,清朝设立
市场化债转股是国家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降低社会杠杆率、完善法人治理及促进直接融资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债转股存在的利益失衡问题则严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功能的发挥,亟需扭转命令控制范式下的机械治理惯性,激发参与主体的内部动力。法律激励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框架,本文综合运用法学、经济学及社会学原理,通过调整制度设计为债转股提供深层次的发展动力,构建多元、可选择的激励机制,实现利益分配由
高校学生申诉机制旨在高校学生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依法向学校申诉机构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重新作出处理决定的重要救济举措。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申诉机制,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高校管理秩序、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推力。2017年9月,我国教育部制定出台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新《规定》以专章的形式阐明和规定了高校学生拥有申诉权,
自2015年《执行异议复议规定》支持部分不动产买受人排除强制执行以后,实践中有关不动产的执行异议之诉案件与日增多。针对不动产买受人排除强制执行这一问题,本文分为五部分进行分析、论述。第一部分为我国不动产买受人排除强制执行的司法实践考察。本部分通过对人民法院观点的整理以及对裁判倾向的分析与归纳,总结提炼出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三个争议点:第一,不动产买受人基于何种法理基础得以排除强制执行;第二,不动产买受
联合信用惩戒是我国实施信用治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机制。失信行为认定是实施信用惩戒的前提。当前,实务规范和理论学说对失信行为认定各有侧重,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实务中,关于失信行为认定的法律依据位阶过低,各地做法亦不统一,并且对失信行为采取扩张解释的态度和做法,进一步导致联合信用惩戒实施的泛化和失序,给信用治理造成了合法性与正当性危机。理论上,对于失信行为认定的研究也过于简单,未能对信用治理实务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文化产生了碰撞。虽然人们的文化选择更多,但是精神世界却更加空虚,于是产生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与之相关的“承认”研究也就跃入人们的视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阿克塞尔·霍耐特对于承认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霍耐特用“承认”与“蔑视”这对矛盾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承认”是主体追求“好的生活”目标的基础,“蔑视”是主体被排斥所受到的道德伤害。“社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