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数学思维探讨中药“性-效关联”规律,目的在于将传统的药性理论转化为数学方式表达,将抽象的专业语言转化为模型化表征,从而使药性理论能够更好地被理解,重要的是为药性理论内涵讨论提供分析工具。基于数学思维探讨中药“性-效关联”规律还利于使传统的药性理论呈现开放性,有利于多学科相结合,促进药性理论指导意义的扩大化,并为进一步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尝试以数学关系式来描述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并建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学进一步分析,总结中药的“性-效关联”规律,力求对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阐释的同时,增加药性理论的确定性。研究结果:1.以数学方式描述中药“性-效关联”运用数学思维阐释中药“性-效关联”是以数学方法来描述药性与药效之间的关联。根据药性理论,已知药性可以推出药物的大致功效,而已知功效也可以反推出药物的药性。于是,这里将“功效<->药性”的对应关系转换为函数关系式f(x)=ax描述。2.基于数学思维构建中药“性-效关联”空间模型基于上述关系式,以空间直角坐标系为表现形式来构建中药“性-效关联”模型。3.建立“中药性-效关联信息库”3.1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四气中的“平性”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范围。本研究以上述“中药性-效关联信息库”平性所在点做截面,收集平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信息,尝试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平性的药性定位,并与“寒、凉、温、热”四性进行比较,结果证明不能将“平”性归属于“寒、凉、温、热”四性之中。3.2探讨药物的不同剂量配比对复方功效的影响本研究运用中药“性-效关联”空间模型,将不同坐标轴上的药性关联起来,探讨功效的变化,为药性配伍理论提供依据,也为中药复方分析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以黄连和吴茱萸不同剂量配比组成的复方为例,首先分析了黄连和吴茱萸各自的药性,又对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不同配比组成复方的药性配伍和功效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复方的药性配比几乎相同,而应用的范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论证了复方中剂量配比对药效的“制性存用”作用。3.3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初探中药功效术语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本研究在“中药性-效关联信息库”中选取祛风湿、祛风除湿、胜湿三个相似功效作为讨论对象,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这组功效内涵进行相似性探讨。研究结果认为针对风湿侵入机体而表现的证候,统一用祛风湿来表达治疗药物的功效。将祛风湿、祛风除湿、胜湿统一用来祛风湿表达。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数学思维构建中药“性-效关联”模型,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