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减排压力、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60214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邀请IPCC编写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于2018年10月8日在韩国仁川发布。至此,实现全球1.5℃温升目标成为各国研究重点,全球最新温升目标要求世界各国加大减排力度。对于中国而言,电力行业是基础能源转换部门,电能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能源,目前电力企业碳排放量占国家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居于碳排放量第一的位置。可见,基于全球1.5℃温升目标定量测算与分析电力行业减排压力,研究发电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企业减排对策对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不同温升目标下,基于公平分配原则,从排放基数、平等、能力、责任四个角度对全球累积碳配额进行国家间的分配,由此测算从2℃降为1.5℃的全球温升目标下,中国累积碳配额的变化范围,并在此测算基础上,测算电力未来累积碳配额的变化,定量分析电力行业减排压力。行业减排压力需要落实到企业层面才有实践意义,利用Kaya恒等式及LMDI分解模型,对发电企业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对各影响因素的效应大小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最后,在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发电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分别提出对应的减排对策。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对中国而言,四种分配原则下,基于能力、责任原则的碳配额间接测算比基于排放基数、平等原则的碳配额直接测算分得的累积碳配额多,但不论哪种分配方案,在全球1.5℃温升目标下,中国都应在现有减排措施下探究更有利的减排策略。
  (2)电力减排压力的测算。基于经济产出分配方案下,电力行业对中国经济产出的贡献率降幅处于0-20%时,按照国家现有政策下经济的发展趋势,基准排放模式下的电力碳配额能够满足2℃温升的要求,要实现1.5℃的温升目标,在基准累积碳配额基础上,电力行业需减少的未来累积碳配额约1.14-24.65Gt CO2,且电力部门对全社会GDP的贡献率越高,未来碳排放额度减少量越小;历史排放分配方案下,仅有历史碳排放强度下降低于40%,现阶段发展趋势下的基准排放能够满足2℃温升目标的碳排放要求,且相比于基准配额,2℃温升目标下获得的累积碳配额增加约5.12Gt CO2,但历史碳强度处于40%-60%的降幅范围内,不论哪种降幅比例,基准配额都不能满足1.5℃温升目标,且实现1.5℃温升目标,相比于2℃而言,电力行业累积碳配额需减少16.28-24.42Gt CO2,减少比例接近二分之一。
  (3)发电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构建LMDI因素分解模型,得到影响发电企业碳排放变化量的七个因素,分别为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数、电力生产结构、发电煤耗率、燃料结构、电力生产强度、人口数量、人均GDP。其中人均GDP、人口数量及燃料结构起促进作用,人均GDP的促进作用最大;电力生产结构、电力生产强度及发电煤耗率起抑制作用,电力生产结构的抑制作用最大。
  (4)减排对策。发电企业自身来看,减排策略为:促进电力生产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煤耗率;调整化石燃料结构;突破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瓶颈等。政府采取的策略为: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并加强执法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完善碳交易机制,改变碳配额分配方式;出台碳税等强制性政策;制定低碳技术补贴等,促进发电企业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他文献
伴随着环境问题对社会生活日益深刻的影响,环境保护理念早已从一种一般意义上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倡导,逐渐上升为一种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理念经由各种顶层制度设计,在社会生活的具体领域中,逐渐被转化为对各类主体履行各自相应的环保职责的具体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问题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内容。就制度要求来看,企业往往被赋予了严格履行其环境责任的法定义务,这是
学位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贸易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经济形势的愈加复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与风险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何更有效地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适应风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机构、企业管理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情形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应运而生,它能够贯穿企业管理的全部环节和经营过程,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披露非财报内控缺陷信息是我国特有的制度安排。我国的内控体系建设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自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起,经过多项规范的颁布,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日臻完善。我国的内控规范有一显著特点:在规范财报内控建设的基础上特殊考虑了非财报内控规范的建设,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内控规范建设的全面性特色。但作为我国内控建设的特色,规范非财报内控建设及其缺陷信息披露这种特有的规定是否必
学位
近几年来,债券市场飞快发展,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它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与此同时,其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债券市场中,我们主要通过债券信用利差对信用风险进行衡量。而要想保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债券信用利差能够有效反映会计信息质量就是一个大前提。一般来讲,债券投资者会参考发债公司的会计信息对其信用风险以及所发行债券的投资价值做出评估
学位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维继,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要素投入向结构效率转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创新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推动地区技术研发、加强技术吸收和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持久的动力来源。以往研究主要探讨了创新人才集聚的
学位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国内外多城市相继发布城市发展规划以优化其不动产结构,通过营造要素高度共享、沟通快、成本低的创新氛围,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创新型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产生协同创新效应,推动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借助空间信息技术和面板门限、空间计量、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不同角度探究了不动产结构与城市创新集聚的时空关系及其影响机理、分化影响和差异性影响等问题。科学探讨这些问题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
学位
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有资产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企改革要以“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作为成败评价标准,其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三个标准中首要的、最基本的和最为重要的标准,也是国企的首要职责。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
学位
中国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已从单纯追求速度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正由传统的劳动力、能源向创新驱动转换。对于企业来说,依靠规模经济获取优势的发展方式已经过时,只有实现技术与产品创新才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持久生存并获取竞争优势。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高成本,单个企业很难同时拥有开展创新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资源,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联合进行合作创新已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的主要方式。然而超过半数的合作
学位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聚焦地方科技创新需求、组建及运行模式新颖、成果转化方式多样化的科研组织,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程中推进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已建立了多所不同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部分省市也紧跟国家的号召,出台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建
学位
最低工资制度是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优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根本制度。1994年,我国正式提出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最低工资的调整范围和幅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到目前为止,最低工资标准已经覆盖全国,惠及人数大幅增加。最低工资标准的持续上浮,在肩负着维护弱势群体正当权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实际上,全国范围内最低工资标准的普遍实施,不仅对企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