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画角色形象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视觉符号,同时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艺术趣味、科技发展情况等。动画角色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借助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动画角色诸多要素,包括角色的身份、职业、造型、性格、语言、动作等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具有生命力和独特个性。此外,动画角色塑造也受到诸多外在要素的影响,如故事题材、艺术风格、受众的文化心态、技术进步等。中国动画电影从诞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繁荣期和低迷期。每个时期的动画角色塑造都有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特色,因此,动画角色塑造的各种因素体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新时期中国本土动画电影角色塑造可以从两部分进行,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有角色的造型、性格、动作和服饰道具。首先,角色造型的体现更加依赖于形式要素,如线条、色彩、体积、面积、形状等的排列、组合,并不断挖掘形式要素的特性,使之服务于角色的造型表现。其次,动画角色的性格不再局限于表征性格和内在性格的完全吻合,而是从两者的差异化组合体现。差异化的性格组合,使得动画角色更加丰满、立体、真实,引起观众的共鸣。再次,性格化的动作,是角色内在性格的外化。性格化动作设计使得角色的个性更加突出,个性鲜明、突出的动画角色更容易被观众感知、接受。最后,动画角色的服饰和道具受到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和民族民俗的影响,选择该时期具有典型性的服饰和道具,使得角色更有现代感。从外在因素而言,故事题材、艺术风格、受众的文化心态以及技术进步都对动画角色塑造产生不同影响。对于不同的故事题材,动画角色的塑造角度不同。新时期,动画电影创作题材继续从传统文化和各种文学作品中挖掘,同时,现实生活题材的动画电影不断增加,由此,塑造的动画角色不仅具有中国本土的特色,同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不同艺术风格和视觉风格呈现的角色的面貌和特性不同,新时期,动画电影的风格呈现多种艺术风格或视觉风格的融合趋势,由此塑造的角色更加层次分明、丰富多样。动画角色塑造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衍生出多肿新的风格,如仿真风格。“角色塑造出来是给观众看的”,创作者塑造角色伊始,需要考虑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确定角色的定位。动画角色塑造始终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数字技术、电脑与真人技术的结合,感应技术和捕捉技术的发展为角色塑造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动画电影虽然目前处于低迷阶段,但是仍可看到希望。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动画角色性格塑造始终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人的真实;坚持在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塑造动画角色,不断融入传统艺术元素和现代元素;不断提高技术,坚持动画角色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拒绝盲目的抄袭和一味的模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加强,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必须坚持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塑造动画角色。动画角色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的关键,创作者还需要不断发现和创新,使得动画角色塑造的艺术和技术水准不断提高,并能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经典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