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样方法对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进行野外调查、植物标本采集鉴定和调查数据分析,从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种间关联性、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等方面研究了该区主要森林群落特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编目、深刻认识森林群落的结构及动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样地调查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研究区森林群落进行分类,结合样地实地情况,研究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的28个样地可分为9个群落类型;群落多样性顺序为:华山松林>白桦+太白杨林>兴山榆林>短柄枹栎林>锐齿槲栎林>山杨+糙皮桦林>油松林>红桦林>刺叶高山栎林。以物种丰富度S、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为指标,对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9种森林群落共容纳植物243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2科4属5种,被子植物58科151属234种;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呈规律性变化,即在海拔1 525~1 920 m呈上升趋势,在1 920~2 340 m呈下降趋势。基于方差比率(VR)和2×2联列表,通过x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的分析方法,对乔木层21个树种、灌木层25个物种和草本层27种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草本层总体种间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灌木层为不显著正关联;各层极显著和显著关联的种对数较少,乔木层为8对,灌木层为14对,草本层为11对,从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来看,大部分物种的联结关系很弱;森林群落处于演替初期,群落结构还不完善、不稳定,很多物种间竞争有限的环境资源而有着竞争与排斥的关系。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以及生态位相似比例等指标对组成群落的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Bi、Ba值分别为0.654、0.699和0.534、0.460;短柄枹栎和兴山榆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Bi、Ba值分别为0.064、0.023和0.049、0.016。白桦和太白杨、糙皮桦和山杨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均较大,其Lij、Lji分别为0.108、0.114和0.089、0.128,Cij分别为0.939和0.744。刺叶高山栎与短柄枹栎、兴山榆、白桦、太白杨、糙皮桦,短柄枹栎与兴山榆、太白杨,兴山榆与糙皮桦种对中的物种对环境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没在同一资源位中出现,他们的Lij、Lji、Cij均为0。优势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比例总体较小,表明在现阶段群落演变中,植物对环境资源的竞争不激烈,物种空间异质性低。由于放牧、获取柴薪、挖药、砍伐树木种植香菇等经济作物,以及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对当地植被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与破坏,这不仅引起了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而且致使动物栖息地丧失或片段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因此,应设置限制性标牌,禁止破坏性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替过程的干扰与破坏;对现有的中、幼龄林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其恢复发展;适当进行生态旅游,以增加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