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七月诗派”的经典文本——《七月》、《希望》为中心,立足于“七月诗派”战争诗这一核心概念,力图从“七月诗派”战争诗的战争表现内容、典型的战争表现意象及其所承载的战争文化观念、在胡风文艺理论影响下而形成的战争创作美学、与同时代其他诗派战争诗创作的比较四个方面,来探讨“七月诗派”战争诗的历史意义与价值。绪论部分对“七月诗派”战争诗的创作概括进行了梳理,并对七月诗派“战争诗”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陈述。第一章以诗歌文本细读为基础,以皖南事变为界,对“七月诗派”的战争诗创作轨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皖南事变是“七月诗派”前后期发展的转折点,前期的战争诗创作主要以反映全民抗战为主,后期的战争诗创作虽然也有反映抗战的内容,但以民族内部矛盾的折射为主。第二章以意象理论为核心,并结合四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与五四新文艺传统,探讨分析了“七月诗派”战争诗的典型战争意象。主要分析了承载着诗人们民族苦难与复活战争理想的“土地”意象;饱含着诗人渴望解放具有“精神奴役创伤”的民众并促其觉醒的复杂战争文化心态的“乡村”意象;寄寓着诗人们预约“明天最可信的音讯”的战争理想的“太阳、黎明”意象;表达了诗人们渴望献身时代的“热血”与“火”意象。第三章以胡风文艺理论为核心,分析了胡风文艺理论对“七月诗派”战争诗诗歌审美表现的影响以及“七月诗派”战争诗在客观上呈现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主客观相生相克”的现实主义诗论指导下形成的“为他者代言”的战争经验美学;二是在“主观战斗精神”指导下而形成的“心”与“力”相结合的战争崇高美学。同时,胡风作为尊重艺术规律的文艺理论家,在创作中尊重诗人的个性,在本章的最后一小节,对七月诗派内部具有代表性诗人的战争诗创作手法也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第四章通过将“七月诗派”的战争诗创作与同时代的“中国诗坛派”和“九叶诗派”的战争诗创作进行横向比较,在历史语境中考察了“七月诗派”战争诗创作的得失。“七月诗派”与“中国诗坛派”在对战争进行集体宣传的角度具有相似性,但“七月诗派”更注重诗歌的艺术规律;“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在反映战争状态下广阔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相似性,与“七月诗派”所反映的“实生活”不同,“九叶诗派”所反映的生活更具有历史感。结语部分从学术大家对我国战争文学的反思出发,对文学的时代性与文学的艺术性之间的悖论关系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并肯定了“七月诗派”战争诗在文学的时代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的夹缝中取得了最大程度平衡的诗歌美学的历史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