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以“自白”精神与主体意识见长,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强烈的情绪感受力,在大胆披露内心的同时拥有洞悉现实的力量。这样的创作风格使她的诗歌世界与“可能世界”理论构成对话关系。本论文通过三个章节呈现普拉斯诗歌中“可能世界”的形成背景、建构过程和价值意义。第一章指出普拉斯的诗歌特征具备建构可能世界的基础。首先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相对关系出发,对“怎样的文本世界是‘可能’的”这一概念做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以“自白”精神与主体意识见长,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强烈的情绪感受力,在大胆披露内心的同时拥有洞悉现实的力量。这样的创作风格使她的诗歌世界与“可能世界”理论构成对话关系。本论文通过三个章节呈现普拉斯诗歌中“可能世界”的形成背景、建构过程和价值意义。第一章指出普拉斯的诗歌特征具备建构可能世界的基础。首先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相对关系出发,对“怎样的文本世界是‘可能’的”这一概念做出界定;其次,借助诗歌的叙事功能分析真实世界与普拉斯诗歌世界的叠合度问题;进而结合瑞恩提出的虚构世界与虚构世界内部特征的关系,指出普拉斯诗歌背靠现代叙事,构建出了独特的可能世界。第二章由具体文本分析入手,结合瑞恩的可能世界内部划分理论分析普拉斯诗歌中的可能世界建构过程。从诗歌选材角度出发探寻普拉斯诗歌中的“认知世界”;结合诗歌叙事元素如交替人称、镜头感叙事、时间序列、自由韵的运用等分析普拉斯诗歌中的“意图世界”;从意象出发探寻普拉斯诗歌中的“愿望世界”:对人物心理环境的虚构、对物体环境的虚构及对色彩环境的虚构将普拉斯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深层的虚构范式。第三章重点讨论可能世界视域下普拉斯诗歌的意义与价值。从个人意义角度指出普拉斯诗歌满足自我言说需要的效果;从对历史和日常可能性的丰富上,指出普拉斯诗歌所呈现出的对表层真实的突破;从诗歌的社会功效出发,探讨个体诗学中的集体共鸣:普拉斯的诗歌创作具备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是一个从“自白”走向“自省”的过程。普拉斯诗歌中的可能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重组,帮助诗人自身更好地与现实世界和解,同时为读者对诗歌的解读提供更加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可能世界理论从一个哲学概念逐渐演变为富有文学色彩与文学阐释意义的多向度论题,其间必定存在富有现实意义的动机。可能世界理论帮助读者得以跳脱出诗人生平,发现文本本身从文字层面与精神层面出发的真实性。普拉斯的诗歌创作并非对个人隐私的无度消费,而是蕴涵着更深层次的诗学追求;对普拉斯诗歌的解读也可以在叙事世界内部讨论其种种,无需限制在对现实世界的指称或模仿关系上。
其他文献
纪实文学《中国共产党人谷文昌》是福建作家孙永明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2019年,已被译为英语、阿拉伯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多国语言,对中国以及中国执政党政治形象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已有许多学者对谷文昌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又系统的研究,但对《中国共产党人谷文昌》及其各语言译本的研究较少,且研究角度有限。鉴于此,本文拟运用巴尔胡达罗夫的语言转换理论,选取的译本为赵红、奥
本报告以笔者的一次模拟会议英汉交替传译实践为基础,以认知负荷模型为指导,分析实践中出现的口译笔记问题并提出对策。笔者通过梳理前人相关研究,发现恰当的笔记应当用简洁的方式、合理的布局记录关键信息、数字、专有名词和技术术语。基于这一标准,本报告在分析此次实践的源语、译语、笔记、笔记过程录像后,划分了三类笔记问题:笔记不完整、笔记冗余、笔记布局不合理。在认知负荷模型指导下,本实践报告分析发现笔记问题会导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日益增多,只有秉持宽广包容的胸怀来对待不同的文化,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并把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视为教育的重要内容。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规定: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说明我国已经意识到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白峰溪剧作“女性三部曲”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面临的家庭婚恋、事业追求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借助剧作中的女性人物将现实生活中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呈现。对导致女性“角色困境”的因素,从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探讨了困境中女性出路的找寻。“女性三部曲”对女性人物、女性命运的探讨推动了女性意识觉醒,促进了社会进步,并给女性戏剧创作提供参考蓝本,但也存在男性人物说教意味强烈,女性人物本体意识缺失的
新课标颁布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和全面发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能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又能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本研究依托建构主义理论,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以了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培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师生互动这一教学现象备受瞩目,且在多个教育部文件中不断被提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使得高质量的师生言语互动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然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却不甚理想。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现象,以及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而出现的学生被动言语增加的现象不容忽视。专家和新手教师的研究是教师成长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言语互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而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自20世纪70年代过程写作法(process writing approach)被引入二语写作教学以来,反馈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关于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理论和应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国内外有关教师书面反馈和同伴书面反馈的研究在高中阶段开展的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西安外国语学校为例,
教师反馈是教师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当中,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所进行的回应,是教师课堂话语中非常重要一个环节。教师反馈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心理上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高质量的教师反馈对学生课堂参与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相关的文献分析,笔者发现以往的教师反馈的研究都集中在高中和大学阶段,针对初中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针对教师反馈的研究当中,大多都是针对的教
阅读始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扎实的阅读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多文本的冲击下,不仅可以迅速提升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策略,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在综合分析与群文阅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聚焦于:1.在群文阅读的背景下,教师设计的哪些教学活动会影响学生阅读策
作为茅奖得主的“70后”作家徐则臣,其小说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出走”主题,本文以徐则臣的个人经历、小说文本、散文以及报道采访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和分析徐则臣小说中“出走”现象的发生、空间的转移以及产生的原因,借此来探究其小说中“出走”主题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首先,从徐则臣小说中人物“出走”的动因入手,分析了年龄、地域和身份三个维度的“出走者”,借此明确各“出走”群体的不同目标。其次,借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