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2008年全球有1270万人患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超过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死亡人数总和。癌症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死因,每年有180万人因此病去世,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药物治疗迄今仍是是肿瘤治疗三大方法之一。多西他赛(docetaxel,商品名Taxotere)又名多西紫杉醇,是由紫杉树的针叶中得到的第二代紫杉烷类化合物。它通过阻断微管系统从而阻断有丝分裂期及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功能。多西他赛为脂溶性化合物,溶解度低,组织特异性差,药物可分布于健康组织和器官,引起毒副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载药系统以提高多西他赛的溶解度,靶向的将药物输送、浓集于肿瘤组织,减少其全身分布,减少给药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毒副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使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定向作用于肿瘤组织,而不影响正常组织细胞功能,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因此本课题选择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 lipid carriers, NLC)为载体,制备了三种具有良好抗肿瘤效果的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提高了多西他赛的溶解度和肿瘤靶向性。其一是,被动靶向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DTX-NLC);其二是,长循环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nNLC);其三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anti-VEGFR2)修饰的主动靶向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tNLC),该抗体可同时靶向于表达VEGFR2的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通过一个靶向因子可实现双重靶向,既抑制肿瘤细胞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论文系统研究了三种纳米脂质载体的药剂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探讨其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应用前景。课题主要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一、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药物含量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溶解-超速离心法将载药纳米脂质载体与游离药物分离,建立了高效液相法测定纳米脂质载体中的多西他赛含量及包封率二、被动靶向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的研究采用改良的薄膜超声法制备DTX-NLC,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制剂。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粒子外观形态,并考察其粒径、粒径分布、包封率及释药行为。以多西他赛注射液多帕菲?为对照,比较了其对4种癌细胞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细胞毒作用。以不同浓度多西他赛作用于肺腺癌细胞(A549),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研究了DTX-NLC对接种小鼠黑色素瘤(B16)昆明鼠的体内抑瘤效果,并与市售多帕菲(?)作比较。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纳米脂质载体的粒径为203.67±4.15nm,zeta电位为-31.17±2.20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8.9±1.02%和4.25±0.35%,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释放模型。DTX-NLC对4种肿瘤细胞和HUVEC的IC50值均较注射液低。与注射液相比,与DTX-NLC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DTX-NLC能将更多的A549细胞捕获于G2/M期。体内药效学研究表明,与注射液相比,DTX-NLC能更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且有更低的毒性。采用改良的薄膜超声法制备的DTX-NLC,粒径小,药物包封率高,并可实现药物缓释,体内及体外抑瘤效果均较注射液好,是一种极富应用潜力的药物制剂。三、长循环和主动靶向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的研究采用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DSPE-PEG-NH2)材料制备了表面由PEG修饰的长循环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nNLC)。利用DSPE-PEG-NH2末端的活性氨基进行生物素化制得DSPE-PEG (biotin)。DSPE-PEG分别与其他脂质材料和DSPE-PEG(biotin)混合通过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利用纳米脂质载体表面活性氨基经BS3交联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抗体接合至表面得到抗体标记纳米脂质载体,制得VEGFR2抗体标记主动靶向纳米脂质载体(tNLC);DSPE-PEG (biotin)与DSPE-PEG和其他脂质混合制得纳米脂质载体后利用生物素-亲和素(biotin-avidin)特异反应与avidin-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偶合,制备anti-VEGFR2-FITC标记纳米脂质载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粒子外观形态,并考察其粒径、粒径分布、包封率及释药行为。考察了多帕菲(?)、nNLC和‘tNLC对三种癌细胞及HUVEC的体外细胞毒作用。考察B16和HUVEC细胞对nNLC和tNLC的摄取。研究了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对接种小鼠黑色素瘤昆明鼠的体内抑瘤效果及体内药物分布情况,并与市售多帕菲?作比较。制得的nNLC、tNLC和anti-VEGFR2-FITC标记纳米脂质载体平均粒径分别为160.23±2.57nm、168.70±2.07nm和162.23±3.45 nm, zeta电位分别为-29.34±1.73 mV、-28.89±1.3 mV和-28.34±2.03 mV. nNLC和tNLC包封率分别为93.24±0.93%和98.43±0.51%,载药量分别为5.95±0.07%和5.55±0.06%,体外释放均符合Weibull释放模型。tNLC的抗体修饰率为3.34±2.63%。与多帕菲⑧相比,两种纳米脂质载体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其中,VEGFR2抗体介导的tNLC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要强于nNLC。细胞摄取试验表明,两种纳米脂质载体在B16细胞中的摄取能力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VEGFR2抗体介导的纳米脂质载体在细胞中的蓄积程度要明显高于nNLC组,说明VEGFR2抗体介导的纳米脂质载体具有显著的细胞靶向性。两种纳米脂质载体在HUVEC细胞中的摄取结果表明,VEGFR2抗体介导的纳米脂质载体对HUVEC细胞有显著的靶向性。细胞摄取实验表明,VEGFR2抗体修饰的纳米脂质载体对B16和HUVEC细胞均有较好的亲和力,因此VEGFR2抗体修饰的纳米脂质载体可具有双靶向功能,靶向肿瘤细胞的同时又靶向于肿瘤血管系统,既抑制肿瘤细胞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从而更好的抑制肿瘤,真正实现肿瘤靶向治疗高效低毒的目的。两种纳米脂质载体显著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滞留时间,具有缓释和长循环作用。与nNLC相比,tNLC有更好的抑瘤效果,具有明显的肿瘤靶向性。小鼠体内组织分布试验结果:给药6h后,nNLC组瘤内药物浓度是注射液组的2.94倍,tNLC组瘤内药物浓度是注射液组的5.33倍。nNLC组瘤的总靶向效率Te由多帕菲(?)注射液组的4.04%提高到4.54%(1.12倍),tNLC组瘤的总靶向效率Te由多帕菲(?)注射液组的4.04%提高到6.41%(1.59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抗体修饰主动靶向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有明显的肿瘤靶向性,可更好的抑制肿瘤生长。综上所述,被动靶向的多西他赛纳米脂质载体包封率高,提高了多西他赛的溶解度,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制备的纳米脂质载体具有被动靶向性,将药物蓄积于肿瘤组织,显著提高抑瘤效果并降低了毒副作用。长循环纳米脂质载体延长了药物体内半衰期,增加了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累积量,提高了肿瘤抑制效果并降低了毒副作用。抗体标记的纳米脂质载体可主动靶向于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与非靶向组相比,具有更好的抑瘤效果。因此,本课题所制备的三种纳米脂质载体均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提高抑瘤效果并降低了毒副作用,是具有一定开发前景的癌症治疗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