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以来,近代语文教科书的编制已有百年历史。语文教科书作为语文课程的载体,它的编制一直是颇费神思,同时又是期望最多、非难最多的一个工程。几十年来,尽管语文教科书编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终难有大的突破,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语文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还不能够为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实践的茫然和低效,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语文教科书的编制研究是一个世纪性课题,它有待于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基于此,本论文尝试从语文教科书编制可资借鉴的理论入手,在分析和探讨语文教育价值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语文教科书目标,架设语文教科书编制框架,并对构成语文教科书编制框架的三个主要元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最后,本论文对未来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趋向——电子语文教科书,进行了展望。本研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期待能为后续者的研究奠定铺路基石。 本论文共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语文教科书的本体研究、语文教科书编制理论研究、语文教育的价值转型和语文教科书目标研究、语文教科书编制框架构建及主要元素分析研究、语文教科书展望。全文分九章,各章概要如下: 论文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第一章语文教科书本体研究。本部分提出本论文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意义,陈述研究范围及方法,并概要勾勒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探索了长期困惑语文教科书本体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对语文教科书的意涵、角色、功能进行了定位。 论文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语文教科书编制的理论研究。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语文教科书编制可资借鉴的三种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语文教科书编制的启示。 论文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语文教育的价值转型和第四章语文教科书目标的确立。本部分把语文教科书的编制置于语文教育的深层背景中进行探索,考察了语文教育目标及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型,提出并厘定了“语文教科书目标”这一术语,并从大陆《课标》和台湾《纲要》的对比研究以及从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分析研究中对语文教科书目标进行了审视。此外,本部分以崭新的视角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探索,提出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的立足点——基于一个平衡的语文课程的观点。黔琢娜口中j忆宝脚刁冬 论文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语文教科书编制框架构建、第六章语文教科书内容、第七章语文教科书结构、第八章语文教科书呈现。本部分是全文核心,重在建构语文教科书编制框架并对构成框架的核心三元素逐一进行细致剖析与探讨。研究认为,语文教科书编制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在基于“标准”与“教学”的双重导向下来展开。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编制要兼顾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以及语文知识和策略。语文教科书结构的编制要考虑目录、索引、文本组织和作业。语文教科书的呈现要重视文字叙述、图表编排、结构性线索和版式设计。 论文第五部分,包括第九章语文教科书展望及结语。本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前瞻,预测了未来语文教科书的发展趋向—电子语文教科书的崛起,并对电子语文教科书的优势和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局限,表明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和态度。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 第一,首次从三个维度,即“语文教科书内容”、“语文教科书结构”、 “语文教科书呈现”,对语文教科书编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突破了以往语文教科书研究较为零散、尚无系统的研究状况。所构建的语文教科书编制框架对语文教科书编写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三个要素在编写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打破以往对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的感性化、经验化的研究方式,从课程论角度,首次提出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要基于一个平衡的语文课程框架的观点,并厘定了构成这一框架的三元素一一“学习语言”、“关于语言的学习”、“通过语言学习”的内涵。 第三,首次提出“语文教科书目标”这一术语,以此作为语文教科书编制的起点,并阐述了“语文教科书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目标”四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