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高梁家族》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五部组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抗日战争背景下高密地区一群未被文明所驯化的粗犷野蛮的本色英雄。1993年,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将其翻译成英语,传播到西方世界,并获得一致好评。据笔者现有文献资料可发现,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其英译本,但鲜有学者对《红高粱家族》中的方言翻译进行过研究。因此,运用生态翻译学对《红高粱家族》中的方言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21世纪之初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译者适应阶段和译者选择阶段。因此,本研究以生态翻译论为理论基础,以《红高梁家族》中的全部章节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汉英方言双语平行数据库,把译者主体的适应与选择和方言翻译这一载体相结合,对方言翻译进行了探讨。针对译文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作者首先分析《红高粱家族》中方言的特点和翻译难点,然后从适应和选择两个阶段来分析研究《红高粱家族》中方言的英译。在译者选择阶段,作者主要通过个案研究、文本分析等综合方法着重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对《红高粱家族》中的方言翻译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本研究旨在证明生态翻译理论对方言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方言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走向西方世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作者发现方言翻译也是一个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过程。由于方言的特殊文学功能及翻译难点,在译者的适应阶段,译者必须能够适应读者需求以及个人双语、双文化能力。在译者的选择阶段,从语言维度看,译者不仅要实现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中方言语义上的对等,而且要从风格方面使西方读者能接受;从文化维度看,葛浩文为了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减轻西方读者的阅读难度,主要采取了“省译”和“直译”两种翻译方法;从交际维度看,译者只有牢牢把握小说中方言的特定功能,才能实现方言词语的交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