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纪50年代,Markowitz提出了均值——方差理论以来,股票估值就一直是财务管理学中的热点研究课题。股票估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模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构建一个基本有效的估值模型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目前,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些经典估值模型,例如股利贴现模型、剩余收益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等,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解释能力却非常有限。中国的股票证券资本市场发展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不多。所以,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帮助投资者作出更准确地决策,构建更为优化的估值模型,既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严辉(2013)在其导师(同为本人导师)所构建的复率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而本文为验证复率估值模型的有效性,进一步将该模型与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剩余收益模型从其信息含量的角度作出比较研究。本文选取2009年至2013年间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经过筛选采用2760个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面板数据回归等方法分别对复率估值模型与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再将两个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笔者将拟合优度作为信息含量的重要度量指标,通过比较复率估值模型与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之间的拟合优度来衡量模型的信息含量水平。结果证实在中国证券交易市场中,剩余收益模型的解释能力有限,而复率估值模型比剩余收益模型的拟合优度水平高出45%,且从模型构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剔除会计信息造假等方面都有更高的信息含量。最后,笔者认为为推动股票估值研究的发展,财务会计今后应该要提供有利于估值的变量数据,同时,建议推广复率估值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应用,通过该模型有效指导投资者们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