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特征,用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等检测方法评价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气道炎症特点,以协助调整治疗方案。
方法: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A组)、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B组)、支气管扩张患者(C组)各20例。三组间进行性别、年龄匹配。入组后收集每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过敏史、家族史、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过去一年的急性加重次数等),完善常规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FeNO、高分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血常规、总IgE、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等检查。用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FeNO等检查方法评估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气道炎症特点。分别分析FeNO、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肺功能指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等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1.三组间年龄、性别、BMI、过敏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ACT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20.95±2.26vs23.00±2.10,P=0.005)。过去一年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哮喘急性加重次数显著高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2.25±2.45vs1.25±1.02,P=0.016)。
2.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与支气管扩张组在病变部位上无统计学差异(P=0.765),在支气管扩张类型上,亦无统计学差异(P=0.343)。
3.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类型分布上,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单纯支气管哮喘组无统计学差异(P=0.185)。三组间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但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支气管扩张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P<0.05)。
4.三组间FeNO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FeNO水平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P<0.05),但显著高于支气管扩张组(P<0.05)。FeNO用于排除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支气管扩张诊断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606(P=0.250),截断值为25ppb,敏感度75%,特异度45%。
5.三组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存在显著差异(P<0.001),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及支气管扩张组(P<0.05)。三组间用力肺活量(FV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2),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P<0.05)。关于舒张试验阳性率,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单纯支气管哮喘组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支气管扩张组(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单纯支气管哮喘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6.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与FeNO存在相关性(r=0.591,P=0.006),但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FEV1、FVC、FEV1/FVC均无相关性;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FeNO、总IgE、FEV1、FVC、FEV1/FVC均无相关性;Fe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存在相关性(r=0.585,P=0.007),但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总IgE、FEV1、FVC、FEV1/FVC均无相关性。
结论:本研究表明与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相比,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哮喘控制更差,急性发作的次数更多,FEV1、FVC、FEV1/FVC也更差。在病变部位及支气管扩张类型上,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与支气管扩张一致。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中性粒细胞炎症水平高于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水平,但无法反映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水平及肺功能水平,也无法用于排除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支气管扩张的诊断。
方法: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A组)、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B组)、支气管扩张患者(C组)各20例。三组间进行性别、年龄匹配。入组后收集每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过敏史、家族史、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过去一年的急性加重次数等),完善常规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FeNO、高分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血常规、总IgE、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等检查。用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FeNO等检查方法评估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气道炎症特点。分别分析FeNO、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肺功能指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等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1.三组间年龄、性别、BMI、过敏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ACT评分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20.95±2.26vs23.00±2.10,P=0.005)。过去一年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哮喘急性加重次数显著高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2.25±2.45vs1.25±1.02,P=0.016)。
2.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与支气管扩张组在病变部位上无统计学差异(P=0.765),在支气管扩张类型上,亦无统计学差异(P=0.343)。
3.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类型分布上,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单纯支气管哮喘组无统计学差异(P=0.185)。三组间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但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支气管扩张组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P<0.05)。
4.三组间FeNO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FeNO水平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P<0.05),但显著高于支气管扩张组(P<0.05)。FeNO用于排除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支气管扩张诊断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606(P=0.250),截断值为25ppb,敏感度75%,特异度45%。
5.三组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存在显著差异(P<0.001),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及支气管扩张组(P<0.05)。三组间用力肺活量(FV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2),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显著低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P<0.05)。关于舒张试验阳性率,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和单纯支气管哮喘组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支气管扩张组(P<0.05),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单纯支气管哮喘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6.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与FeNO存在相关性(r=0.591,P=0.006),但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FEV1、FVC、FEV1/FVC均无相关性;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FeNO、总IgE、FEV1、FVC、FEV1/FVC均无相关性;FeNO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存在相关性(r=0.585,P=0.007),但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总IgE、FEV1、FVC、FEV1/FVC均无相关性。
结论:本研究表明与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相比,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哮喘控制更差,急性发作的次数更多,FEV1、FVC、FEV1/FVC也更差。在病变部位及支气管扩张类型上,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与支气管扩张一致。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中性粒细胞炎症水平高于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水平,但无法反映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水平及肺功能水平,也无法用于排除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支气管扩张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