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亲属称谓系统。亲属称谓语被用于称呼非亲属这一现象由来已久,归根到底这是“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传统伦理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种用法多见于社交场合。当然,仅有极少部分的亲属称谓语有这种功用,“姐”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姐”已经渗透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姐”逐渐成为流行词汇,例如“芙蓉姐姐”、“淡定姐”、“hold住姐”以及“姐种的不是牧草,是烦恼”等。但是这些“姐”以乎已经跳脱了传统的社会称谓体系,并发生了语义变化。先前对“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时性方面,而对其共时性的研究也多局限于传统称谓优系内。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模因论来探讨“姐”及其变体的产生、传播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从网络图书等处收集来的语料来对“姐”进行定性研究。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的新理论。通过与基因的类比,模因被认为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使人类语言得到丰富和进化。发生了语义变化的“姐”与模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断产生新的变体,这些变体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彼此间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只有少部分最终成为成功模因。本文将亲属称谓语和模因的有关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了“姐”的原意及其网络变体,然后从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忠实性这三个成功模因的标准对其进行了验证,并对“姐”的变体以及这些变体的复制和传播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本研究表明“姐”的变体是通过对“姐”的复制和传播而形成的,从而说明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模因论为“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但本研究依然是一个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和分析而进行的尝试性研究,希望对今后“姐”以及其他语言模因的研究能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