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绩效审计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发展的主流。绩效审计成为现代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是政府职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因为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国家公共支出也不断增加,在政府审计工作中要求审查政府经济活动的效果、效率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政府绩效审计在评估政府及其他公营部门财政收支使用情况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与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政府绩效审计依然存在很多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政府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指标、公告制度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上,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控制的研究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深入。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主要框架结构等。通过阅读大量关于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控制的一系列文献资料,关注国内外学者关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探讨。然后本文介绍了与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接着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介绍了英美两国的经验,最后提出改进的对策。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相关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政府及其部门、其他公营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审查、评价和鉴证,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府经济管理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是未能正确评价政府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给审计主体和客体双方带来的损失。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控制是指基于对政府绩效审计风险的分析,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有必要增强风险意识,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以便将绩效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取得较高的审计质量。有效的控制绩效审计风险,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才能提高绩效审计质量,有效的评估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由于政府审计工作不完全公开的特质和体制性屏蔽的实际,加之其它种种原因,人们对政府审计风险认识还不足。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控制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绩效审计风险控制观念比较陈旧、缺乏高素质的绩效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为、绩效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外部监控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部环境的局限性、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制不完善、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缺失等。为了更好的探讨如何进行绩效审计风险控制,本文介绍了国外政府绩效审计风险控制的成功做法,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国外借鉴,本文在最后提出绩效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第一,改善外部环境,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在实行审计程序过程中正确认识控制风险的重要性,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第二,优化绩效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独立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外在和内在都独立于政府之外,这样才能客观公正的实施审计工作,降低检查风险,执行审计程序,发表合理意见的审计报告。第三,深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一步优化控制环境、强化会计核算,构建面向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框架。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减少政府内部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从源头较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降低控制风险。第四,完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审计质量。探索可操作的质量控制细则和内部复核与纠则制度。第五,充分发挥外部监控作用。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强化法规建设、建立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以及加强外部监督,推行同业互查,都能为控制政府绩效审计风险发挥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