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语义-句法关联理论的大框架下研究成人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根据非宾格假设,传统意义上的不及物动词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前者带有深层宾语,但没有深层主语,而后者则只带有深层主语,缺少深层宾语。这种区分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尽管在不同的语言中非宾格性的实现方式不尽相同。相关文献表明,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中的非宾格动词时都会遇到问题。但是前人研究中所涉及的第二语言绝大部分是英语,而且这些研究都采用的都是非实证的研究设计。因此,研究者们只能在各自的研究中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测性的解释。Oshita试图克服这个弱点,于是在2001年提出了“非宾格陷阱假设”,力图对多种语言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但是,Oshita的模式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他引用来证明习得路径的有关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证据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问题。为了克服“非宾格陷阱假设”的不足,本研究首先对非宾格现象进行了跨语言的详尽分析,重点比较英、汉非宾格动词现象的异同。我们的分析重点讨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显性特征以及可以用来区分汉语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的可靠的诊断式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第一次提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层级结构、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范畴,并且标明了各个非宾格动词的细类在层级结构中的位置。基于“非宾格陷阱假设”及详尽的语言分析,本论文提出了八个假设,对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路径做出了预测。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法,实验工具包括产出性任务(组词成句)和语法判断任务。参加实验的受试包括60名英美留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组别)以及20名汉语母语学习者(福建师大文学院中文专业的学生)。本研究的实验结果验证了“非宾格陷阱假设”的基本思路:初级学习者在习得非宾格动词时无法正确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只有到了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