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感研究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它关注的是人对幸福的追求和探索。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幸福感是一个多维结构,它包含两个基本成分: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积极情感包括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情感体验,消极情感包括悲伤、焦虑、愤怒等情感体验。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常被称为生活满意度,指的是个体对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1、幸福感的理论研究。目前幸福感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比较理论、目标理论、人格理论等;2、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人格、自尊、文化差异等。 当前的幸福感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法,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它无法排除社会期许效应和个体内省能力的限制对外显报告的影响。本研究希望通过内隐联结测验来探测个体的内隐幸福感。内隐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无意识的或者自动化的评价,是个体无法通过内省识别的或者精确识别的个体过去积极和消极生活经验的痕迹,它影响着和参与到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无意识的评价和判断。与之相对应的是外显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有意识的或者受到控制的评价。本研究试图从内隐幸福感这一新视角出发,整合当前幸福感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前沿成果,对幸福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索。 本研究进行了五个研究,分别对内隐幸福感展开探讨和分析。 研究一探讨的是内隐幸福感和外显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内隐幸福感IAT来测量个体的内隐幸福感,原理在于,如果个体对“我的生活+积极词汇”和“我的生活+消极词汇”进行共同分类时的反应时差异。如果被试对“我的生活+积极词汇”的共同分类的反应时快于“我的生活+消极词汇”共同分类的反应时,则可以认为被试持有积极的幸福感,如果被试对“我的生活+积极词汇”的共同分类的反应时慢于“我的生活+消极词汇”共同分类的反应时,则可以认为被试持有消极的幸福感,被试在两个共同分类反应中的反应时差异代表着个体的幸福感水平。研究发现,被试对“我的生活+积极词汇”进行联合分类要比对“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