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及普通针刺法两组方法进行短期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近视,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及半年后患者的近视屈光参数、眼球生物测量参数及调节功能相关参数等主客观指标的变化及其差异,评估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的疗效,以探讨针刺治疗近视的机制,为今后更好地矫治或减缓近视的发展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7-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常规行视力、眼压、眼位、眼前段及眼球生物测量等检查,散瞳行屈光及眼底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次口复光,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纳入观察;根据半随机化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普通针刺组及纳甲法针刺组,并行眼调节功能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对上述患者行短期针刺治疗(1疗程,10次)后,再次行视力、眼压及眼球生物测量等检查,散瞳行屈光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次日复光,并行眼调节功能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半年后通知上述患者返回门诊重复上述相关检查并记录数据。所有资料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相关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及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均取双侧a=0.05,P<O.05即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针刺治疗后及半年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且无明显组问差异(P>0.05);2.针刺治疗后及半年后普通针刺组患者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针刺治疗后纳甲法针剌组患者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等效球镜度数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半年后其球镜度数及等效球镜度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后及半年后两组患者的调节幅度与正相对调节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针刺治疗后及半年后普通针刺组患者的调节灵敏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甲法针刺组患者针剌治疗后其调节灵敏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则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5.针刺治疗前后及半年后两组患者的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K2均无明显变化(P>0.05),除角膜曲率K2两组组间存在差异(P<0.05),其他均无组间差异(P>0.05);6.针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轴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半年后两组患者的眼轴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且两者组间无差异(P>0.05);7.治疗后及半年后普通针刺组的角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纳甲法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及半年后其角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及半年后纳甲法针刺组患者的角膜曲率K1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后其角膜曲率K1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半年后其角膜曲率K1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近视的发展主要与患者的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及眼轴的异常有关。2.短期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眼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等眼调节功能,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以降低其对屈光度的要求,这可能是针刺治疗近视的机制之一。3.短期针刺治疗可以减缓眼轴的延长速度,改善眼调节功能,这也可能是针刺可以减缓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的发展进程的原因之-4.纳甲法与普通针刺法均可在短期内有效提高青少年单纯性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降低其近视屈光度。其中,普通针刺法对于减缓近视的发展进程方面更佳,纳甲法针刺具有取穴方便的优点,临床治疗上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缺点,更替使用,为青少年近视的防治提供一种疗效更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