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话语理论层面关于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的学习者动机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对三名浙江大学德语专业学生进行的质性研究,这些个案研究是以引导性的,半开放式的访谈形式进行的。通过对三个受访者特殊的学习动机的询问得出了狭义的“动机”的含义,通过学习者本身体现出来,使得“黑匣子”动机更具有可见性。本文采用间接的研究方法:学习者的个人陈述,学习者的不同方面的经验,为理解外语学习研究的概念提供了帮助,以此更好地诠释三位受访者的学习动机。第一章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并给出理论概述。主要基于三项研究理论:1)社会心理学史意义上的动机研究;2)认知情境意义上的动机研究,3)以过程为导向的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动机研究。这种安排反映了外语学习研究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包括最有影响力的构建和外语学习的概念。第二章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三位受访者来自统一的同样的群体,他们都是学习德语的学生,都曾经或即将赴德国学习,而且都来自浙江大学/杭州。因此,这一章结合中国的学习文化的特点(假设这样的特点存在),并将德国锁定为中国学生的目标国家。于此,阐述浙江大学德语教学的情况。第三章相对比较复杂,这里解释和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质性访谈必须考虑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何使之成为可能并给出可以接受的解释。源于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相关问题也必须予以讨论。这样一来,适当的方法是将采访本身定为一个主题,来观察之后的访谈如何进行。这种做法防止过度地阐释实证研究得到的数据。此外,本章试图找到合适的方法,使受访者自主讲述他们自己的外语学习动机。第四章主要是三位受访者的陈述(文中化名"Jiao","Feng"和"Xiaomeng")。以文字记录形式选择性的呈现部分访谈内容。因此,陈述的顺序略有调整,并对其添加了少数评论。最后在第五章提出一个对外语学习的系统性对比研究。这些数据足以体现外语学习的动机,展示不同的理论概念。同时,对三位受访者之间的外语学习动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这些相似和差异所在与在第二章理论背景作对比,结合第四章中的实证数据,得出本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