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代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是从语言学或文学角度对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静态对比研究的。然而,从翻译研究的目的来看,对始发语和目的语之间转换的复杂过程进行剖析,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操作程序做出系统描述和说明正在成为新的研究趋势。近年来,不少中外学者都意识到忽视翻译过程是目前翻译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勿庸置疑,将翻译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对于完善翻译理论和提高翻译水平将是十分有益的。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被许多译学理论家称为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翻译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因此,翻译过程应该主要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认知语用学作为一门关于直觉、记忆、推理等因素在内的心理能力的科学,在语言翻译中常常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与作用。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两种基本理论,在翻译过程的解释上各有长短。关联理论解释力强,描写力弱。而顺应理论恰恰相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二者的优势互补。在融合二者优势的基础上,关联—顺应模式理论的提出,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译者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如何促使翻译家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的。 在关联—顺应理论框架内,由于译者处于二级交际语境中(即译者站在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首先,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被设想其具有最佳的关联性。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译者首先调动其现有的认知资源,结合原文作者的明示信息及其认知语境信息,找出满足最佳关联假设的语言解释:然后,在新的语篇产出过程中,译者根据译入语认知环境以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进而用译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选择体现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这个顺应的过程也是寻找关联的过程。面对具体语境(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因素,说话人只能顺应那些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