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我国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展望2013,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创新更加显著,“两化”融合区域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已经被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区域“两化”融合的现有水平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基础,因此,对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测度理论和测度方法的探讨,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区域“两化”融合水平实证分析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两化”融合的理论和测度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同时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框架。第二章主要研究了“两化”融合的内涵、层次和意义。“两化”融合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其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加快工业化发展升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以细分为战略融合、资源融合、技术融合、设备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人才融合、多领域融合八个方面的融合。“两化”融合还具有层次性,包含宏观社会层面、中观行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第三章是对“两化”融合原理机制的分析,“两化”融合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融合阶段、基本融合阶段和深度融合阶段。基于“两化”融合的内涵以及系统工程学、技术扩散等理论,构建了“两化”融合的理论模型、技术扩散模型、政策系统模型、支撑系统模型、动力系统模型和外部环境系统模型。“两化”融合的运行模式有企业主导、政府推动模型,企业适者生存模式,产业集群模式和梯度发展模式。第四章构建了“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以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社会/区域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分别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第五章是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两化”融合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两化”融合总体情况以及区域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两化”融合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我国“两化”融合水平存在“由东往西,逐级递减”的现状,并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信息产业发展规模呈正相关,并提出促进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协调发展的合理性建议。第六章是对前面五章所作研究的总结,并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新的设想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