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员工持股计划在西方股份制公司中实施已久,通常认为可以启到激励员工与保留留员工的双重效应,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证监会在2014年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员工持股计划开始在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对我国企业绩效的影响如何,是评价员工持股计划制度的重要依据。而在这方面,国内研究尚比较欠缺。本文通过选取2015年12月31日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样本作为实验组,使用倾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员工持股计划在西方股份制公司中实施已久,通常认为可以启到激励员工与保留留员工的双重效应,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证监会在2014年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员工持股计划开始在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对我国企业绩效的影响如何,是评价员工持股计划制度的重要依据。而在这方面,国内研究尚比较欠缺。本文通过选取2015年12月31日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样本作为实验组,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以1∶1的比例配对出对照组,再使用双倍差分模型分析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具体员工持股计划条款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剔除内生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绩效的增长。对于具体条款而言,相对于采用非杠杆条款的员工持股计划,采用杠杆条款的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而锁定期长短、员工持股计划授予管理层比例高低和员工持股计划规模大小并未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发生了几次比较大幅度的异常波动。2015年,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上半年投资者情绪高涨,股市牛气冲天,而下半年投资者情绪低落,股市暴跌不止。 本次股灾对市场的打击程度是罕见的,研究爆发流动性黑洞的形成原因,筛选出流动性黑洞的预警指标对市场的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传统金融学在解释金融异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解释流动性黑洞时,引入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外延式扩展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业绩补偿承诺作为并购估值调整的创新契约工具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本文以2013-2017年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的附带业绩补偿承诺的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业绩补偿承诺中不同要素设计对协同效应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现金补偿方式而言,以股份进行补偿的业绩补偿承诺对
在全球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较高的IPO初始超额收益始终是市场上存在的一个异象,也是学者关注研究的重点内容。在我国股票市场上,新股初始超额收益率较高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以往学者首先从一级市场入手,试图从发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但不能很好的解释全部的异象。而在我国发行定价市场化之后,学界也逐步倾向于认同一级市场有效,学者逐渐将目光转向行为金融学领域,认为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情绪对IPO
“互联网金融”已连续五年被载入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的“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到2018年的“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其表述的变化揭示了我国从追求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到重视其合规性的转变。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俨然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其展开相关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金融生态系统视角,详述了互联网金融主体业态、技术创新与外部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内
在中国现代经济体系中,民营企业展现着巨大活力,其中家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占半成左右。家族企业的整体实力无疑是民营企业的重要支柱。本文采用中国家族上市公司2003~2015年的数据,围绕家族成员参与管理对企业应计和真实两个维度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家族成员参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这一结论也说明,家族成员参与管理对第一类代理问题产生的正向影响强于对第
流动性是衡量债券市场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学习总结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通过研究债券成交笔数及其概率分布来探究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首先,本文探究、总结了银行间市场大量债券某段时间内的日成交笔数及其概率分布相关规律;之后,根据总结的规律和市场微观交易机制,构建并不断改进了成交笔数概率分布理论模型,主要有min模型和在其基础上改进的min-j模型、双参数泊松分布模型,并对各模型的适用
期权是一项基础的金融衍生品,在资本市场有着广泛应用。本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上证50ETF期权市场需求规模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构建了期权市场需求规模的度量指标,从需求数量、需求量货币价值和期权为市场波动风险提供的保险三个方面描述期权市场需求规模的趋势。我国期权市场需求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波动特点,表现为期权到期日期权规模明显下降,之后缓慢上升;期权需求周期波动幅度呈现出先下
2015年1月《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公布后,公司债券扩容,发展呈“井喷”态势,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公司债券迅猛发展的背后,是发行主体的良莠不齐和投资人加杠杆的过快速度,由此而累积的风险不容小觑。相比于国债,公司债券的流动性因交易成本较高、交易量较小等问题一直较差,需要以较高的收益率补偿流动性风险。虽然公司债券近年来成交量成倍提高,仍有大量公司债券交易不活跃,整体流动性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成
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型基金数量增多,风格差异愈发显著。投资者可选范围扩大的同时选择难度也加大。投资者急切需要一种或多种基金评价筛选方法,以提高投资收益。 择时能力、选债能力是评价债券型基金优劣的重要指标。但是大多数现有文献使用T-M、H-M等单因子模型研究债基金的择时能力,忽略选债能力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其次,现有文献缺少对选债能力与基金整体绩效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
信用价差因为其自身对未来信用风险、经济周期等的预测作用,已经越发引起重视,挖掘信用价差期限结构中包含的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对于信用价差期限结构的预测研究,对我国债券及其衍生品定价、风险预测与规避、金融监管和价值投资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对信用价差预测的研究主要是信用价差对宏观经济状况的预测,而本文将信用价差期限结构作为被预测变量。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论文针对我国债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