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NCCN指南建议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有利于降低局部复发率、增加保肛率。虽然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总数及阳性淋巴结数量均减少,但是淋巴结情况是传统TNM分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评估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肿瘤消退分级(TRG),然而TRG并未考虑到淋巴结情况。本研究目的在于1、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2、比较淋巴结消退分级(LRG)这一考虑到淋巴结反应情况的指标与传统TRG在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差异,从而探索能够更加准确反映预后的指标。方法:1、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根治性手术的局部晚期(II-III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78例患者纳入研究,对其性别、年龄,新辅助放化疗后CEA、CA19-9、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占肠腔比例,手术方式、ypT分期、淋巴结数量、病理类型、肿瘤消退分级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2、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根治性手术的局部晚期(II-III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155例患者纳入研究。对其术后病理按照Mandard分级标准根据纤维化程度和残余肿瘤百分比分别进行TRG和LRG分级,通过生存分析分别比较TRG和LRG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178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74例,未见淋巴结转移10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与年龄(P=0.001)、放化疗后CEA水平(P=0.0112)、ypT分期(P<0.0001)、病理类型(P=0.004)及TRG(P=0.0338)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428,95%CI1.407-4.191,P=0.0014)、放化疗后CEA水平(OR=2.366,95%CI 1.047-5.347,P=0.0385)、ypT分期(OR=2.951,95%CI 1.424-6.114,P=0.0036)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TRG并非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TRG1(即原发肿瘤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仍有15.8%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2、共155例接受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和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入组,术后淋巴结阳性63(40.6%)例,淋巴结阴性92(59.4%)例。中位随访时间31(4-74)个月,随访过程中51(32.9%)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4(21.9%)例患者因肿瘤相关原因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RG和LRG均可用于预测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受到ypN分期的影响,TRG仅在评估术后淋巴结阴性患者的预后时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92例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中,TRG用于评估无病生存时间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总生存时间(P=0.07)无统计学意义。除外LRG0,LRG对患者无病生存时间(P=0.001)和总生存时间(P=0.04)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结果显示LRG是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患者死亡率(HR 1.533,95%CI 1.223-1.922;P=0.0002)和复发率(HR 1.278,95%CI1.061-1.539;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建议慎重选择非根治性手术的治疗方案。2、TRG是评估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阴性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好的指标。与之相比,LRG能够更加准确反映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