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复合推动作用下,中国社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踏入了互联网时代,并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现了社会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同时,随着二十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实现,规模庞大的中国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中国网络社会中最为活跃、最具有探索精神的一股力量,网络传播深刻地塑造着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际方式、休闲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以至于思维方式。客观地说,网络传播这种全新的人类交往方式给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传播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网络传播促进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辽阔的学习空间;网络传播的高度互动性明显激发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动性;同时,网络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社会交际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绝对平等的空间,现实世界的权力格局深刻影响了网络世界的话语格局,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通过网络这条“不设防的边界”以或明或暗的多种方式渗入我国,尤其对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网民群体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道德现状,积极借鉴传播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分析当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本文的写作思路是:第一部分“导言”,简明地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理论工具和研究思路等,其中明确强调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立场和跨学科研究这一方法特点。第二部分“网络道德概论”,文章梳理了关于网络道德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并指出网络道德呈现出自律性和开放性这两大基本特征,进而文章提出了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等网络道德四大基本原则和网络信息真实性、网络交际诚信、网络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网络道德规范具体内容。第三部分是“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在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方面,本研究从网络道德心理问题和网络道德行为问题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描述了网络道德多元化的消极影响、网络情感虚无化等网络道德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明确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大学生网络学术不端行为这两大网络道德行为问题。在描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基础上,文章从大学生群体、高等教育、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等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复杂成因。在大学生群体自身原因方面,论文认为大学生群体的发泄情绪、逃避困难、追求“自我实现”、侵犯报复等心理动机是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在高等教育方面,研究认为当下高等教育在网络道德教育内容、途径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适应;在网络传播技术方面,网络传播所呈现的复合性、开放性和连通性等特征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问题的发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素养、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加强网络管理和优化网络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第四章“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学术素养、提高大学生网络语言文明程度等三个方面初步提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途径。在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面,文章认为需要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各方面的整体联动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在大学生网络学术素养方面,文章从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和网络学术研究的具体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学术素养的发展思路。在提高大学生网络语言文明程度方面,文章从树立语言净化意识、提高语言净化能力两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五章“全面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本研究强调了提高德育理论修养、更新思维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第六章“加强网络管理,优化网络环境”。本研究首先认为我们要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网络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本研究认为校园网络的可控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凝聚性特征为网络监管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并基于网络信息类型和网络人际空间类型提出了初步的网络环境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