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和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双重使命。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课程设置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同样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本研究基于“泰勒原理”的相关思想,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深入探讨了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首先,探寻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索过程、优化背景及理论基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和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双重使命。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课程设置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同样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本研究基于“泰勒原理”的相关思想,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深入探讨了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首先,探寻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索过程、优化背景及理论基础,对1978年研究生教育恢复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培养单位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的实践探索、国家推动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国家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等现实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结构出发,根据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选取了在教育学学科排名B以上的9所代表性地方师范大学,对这9所代表性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我国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找出了9所代表性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共性和差异。再次,以A大学教育学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对A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总结了A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势之处和不足之处。第四,在对9所代表性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和对A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炼出了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总体设计欠科学、课程目标较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具有滞后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追本溯源,找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即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传统培养模式的深刻影响、课程设置权力分配不均衡、学校办学资源不足。第五,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系统规范课程设置、设立多元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不断丰富和更新课程内容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选题新颖。虽然专家学者们对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关注度较高,但从教育学一级学科角度研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学者很少,并且本研究是专门面向地方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这是前人尚未涉及的。其次,研究方法全面,研究结论较具说服力。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既有对文献资料的全面分析,又有深入实地的实证调查,通过对二者的紧密结合得出了的研究结论,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最后,本研究提出的对策较新颖。本研究基于“泰勒原理”的思想,提出了系统规范课程设置、设立多元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课程内容四个优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对策,兼具整体性、科学性的原则,具有较大的创新性。不过,本研究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争取对更多的地方师范大学展开实证调查,力求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上升至更高的理论高度,以期能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教师实践改革观念的不断更新和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高校教育实践课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学前教育本科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加强其教学实践的能力,成为当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教育实践课程中的教育见习为切入点,选取广西区地方院校M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M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其相关原因
宽恕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是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象征,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一直是国内外宽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就是宽恕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容纳对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建立产生潜在性作用。宽恕与人际容纳的得分高低也与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敞开心扉宽恕、容纳他人,能构建积极的认知方式,培养融洽和睦的关系,提高亲和力、接纳度与包容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随着教师专业化呼声在世界范围内的高涨,人们逐渐聚焦于教师日常工作中所蕴涵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指向,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教师专业的成长。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首先,使用文献法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构成、特征进行研究,界定教师实践性知识以及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与构成。然后,深入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现场,以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的方式获
农村初中生是一个在青春期发展阶段的特殊群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更需要关心。本次研究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广西河池市罗城县、柳州市三江县及融水县抽取923名农村初中生,采用杨世昌、杜爱玲等(2007)编制的儿童被忽视量表(CNS),胡月琴、甘群怡(2008)针对中国青少年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AC),王极盛教授(1997)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基石,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关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师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全方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城
为了探讨初中学生道德判断、内疚以及亲社会行为倾向关系,本研究以1078名初中学生为被试,以MJT(道德判断能力)中文版、《内疚测量问卷》、《亲社会行为倾向测量问卷》测量工具,预研究阶段,将《内疚测量问卷》进行预测,以120名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学生为被试,对进行《内疚测量问卷》修订,结果显示模型进行修正,在进行修正后,删除部分不适合初中学生的项目,其他项目保留,并对MJT(道德判断能力)中文版、《内
村规民约是指在特定的村集体区域内,由特定的村民主体在长期生活和劳作过程中根据当代国家法治的基本精神、宗旨,结合传统乡村社会的村风民俗,通过民主化的程序,共同讨论、协商、订立的并为国家法律正式确认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成文的地方性制度与规范设计。在我国,村规民约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是当代乡村治理的重要规范化治理工具,从具体效用上说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制度。对村规民约的民事司法适用的梳理与研
利他奖惩是维护公平与合作的重要手段,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近年来备受关注。道德判断与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密切,然而它与利他奖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道德判断对大班幼儿利他奖惩的影响。实验一以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测查大班幼儿的道德判断水平,选取出结果取向和动机取向的幼儿各30名,采用2(道德判断:结果取向;动机取向)×3(成本:无;低;高)两因素
我国农村初中生在客观生活质量方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青春期是一个“风暴和压力”的时期,青春期发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很可能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其中家庭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而家庭亲密度作为反映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亲密程度和积极家庭气氛的综合指标,它揭示了深层次的家庭情感和交往模式,应对方式作为心理适应过程中的中介因素,是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为探讨家庭亲密度、主观
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是梦想之地、奋斗之所,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大学里存在的大学生学业倦怠(Learning burnout)现象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同时还会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校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学校认同量表、集体自尊量表(CSES)和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来研究大学生学校认同、集体自尊和学业倦怠的关系。在预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