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危险性理论与犯罪人格理论之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ang89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人格有着天然的理论渊源联系,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人格理论(即刑法学中的“人格”理论)都注重犯罪行为背后的犯罪人,但人身危险性是对以行为为中心的客观主义刑法的反思和颠覆,另辟蹊径以行为人为中心和切入点重新构建刑法体系;而犯罪人格理论则是在主观主义刑法遭遇“碰壁”和“冷落”之后,在新旧两大学派激烈争锋中融合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的产物,它以“人格行为”为核心,同时关注行为和行为人的理论。因此,可以说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人格理论是刑法理论两大学派的对立与融合的一个重要侧影,但甚少有学者从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人格理论的关系或对比的角度来考察研究。因此,本文意在将目前很多学者都没有深入研究的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人格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细致考察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人格两者在历史渊源、概念内涵、测量评估的方法以及在刑法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区别与联系,全方位地、深入对比考察两者的优劣得失。本文行文脉络将采用一主一辅两条线,主线是横向对比考察人身危险性和犯罪人格分别在历史沿革、概念、测量评估方法以及刑法学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四方面上的联系与区别,以此来阐述人身危险性理论和犯罪人格理论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各自优劣得失。此外,行为、人身危险性、(犯罪)人格分别是古典学派、实证学派以及扬弃两学派的折中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因此,本文的另一条辅线是从纵向上考察两大学派在责任论上,从对立之争到逐渐融合的发展轨迹,从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犯罪人格刑法理论对以人身危险性为核心的行为人刑法和行为刑法两者的扬弃和整合。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研究式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到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人格分别所体现的刑法基本立场的不同(行为人刑法与行为人格刑法);人身危险性概念的先天不足与犯罪人格概念的明确性、丰富性与广涵括面性以及犯罪人格与全体刑法学、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契合的对比;人身危险性测量评估理论的分散凌乱、司法实践的粗糙“估堆”与犯罪人格的测量评估理论的科学性、专业性,人格调查制度的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对比,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突破人身危险性,将犯罪人格概念和理论引入刑法学中的结论。就犯罪人格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笔者主张在定罪上,理论上基本认同犯罪人格的出罪功能,但目前司法实践中不宜过快认定犯罪人格具有出罪功能;在量刑上,提升犯罪人格在刑罚裁量中的地位;在行刑上,用犯罪人格来统帅整个罪犯矫正体系的建立。
其他文献
摘要:从现阶段我国的情况来看,证券市场上违法行为层出不穷,而虚假陈述可以说构成了证券欺诈的核心与根源。本文以证券虚假陈述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民事责任制度为主线,结合我国
装备建设与发展事关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未来军事斗争的成败,是军队建设的关键要素,而装备采办需求又牵引着装备的建设与发展。加强装备采办需求控制,使装备科学发展,使装备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与建国前明显不同的局势,国家重要的任务是稳定局势和重建秩序。在新的国家形势下,土地改革运动也呈现出与建国前几次土改运动不同
在现代社会,鉴定作为一种运用专业知识对专门问题进行辨别判断的手段,在民事司法审判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我国法律法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这一失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
在司法实践中,欲实现最终的涵摄必经法律发现之过程。逻辑涵摄之大小前提并非当然地存在:作为大前提之法律规范由于自然语言的固有缺陷、立法者与司法者的个体因素等缘由而或
管理,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任何管理活动,总是受到一定管理理论的指导;而任何管理理论,又总是受到一定管理思想的制约。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PC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效果及对血清癌胚抗原和半乳糖凝集素1(Gal-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扬州友好医院收治的100例晚期肺腺癌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产褥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该院行剖宫产的产妇2470例,发生产褥感染107例(4.3%),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剖宫产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危
目的:回顾性研究完全型与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产前超声图像特征,提高产前超声诊断率。方法:将13例大动脉转位胎儿产前超声图像与引产后胎儿或新生儿心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