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血管分叉部位颅内动脉瘤栓塞对血管形态改变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bagg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率高,死亡率可高达25-60%。随着技术的进步,采用记忆合金制作血管内微支架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尤其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栓塞过程中,采用支架辅助栓塞能起到满意的栓塞效果。血管内支架的植入,可以对弹簧圈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在填塞宽颈动脉瘤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防止弹簧圈脱出,起到稳定弹簧圈的作用,使弹簧圈在瘤内达到致密填塞。与此同时,由于血管内栓塞材料的植入,局部血管的相关参数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目前临床上缺少能证实支架治疗动脉瘤安全性和疗效的大宗病例报道,支架在颅内的应用还有一些安全性问题需要研究评估。本次研究是通过对支架辅助栓塞血管分叉部位颅内动脉瘤短期和长期的随访,研究血管内支架的植入对局部血管的几何构型及分叉部位血管角度改变。临床中发现血管内支架的植入会明显的改变植入部位血管的形状,因此希望通过本研究,探究支架引起的血管变形与血管分叉部位动脉瘤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014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资料,选取接受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患者,应用了31枚自膨式支架,辅助栓塞31个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应用13枚Solitaire支架和18枚Enterprise支架。采用三维脑血管造影图像处理技术,测量血管分叉部位主干血管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采用统计学分析术前与术后及术后随访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观察血管几何构型的改变,及与动脉瘤复发之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血管内支架的植入明显改变了血管分叉部位的角度,且远端血管的变化较近端血管的变化更明显(AcoA>MCA>BA>ICA-PcoA)。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血管的角度改变越明显。在血管分叉部位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过程中,支架辅助栓塞可以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研究结论:血管内支架的植入可以改变动脉分叉部位血管的形态,引起主干血管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改变,这种改变与血管分叉的位置及应用的支架类型有关。另外,血管内支架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在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方面安全可靠。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发表的中医或中西医治疗感
从2011年始,三峡船闸通航能力不足已制约到长江水运跨地区运输,如何提升长江沿线通道运能成为关注热点,建立多方式线路运输通道是必然的解决路径。本文从运输需求、运输能力
目的: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麻醉药的推陈出新以及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使得麻醉死亡率大大降低,临床麻醉关注的重点已经转向如何减少心脏、大脑等全身各脏器并
目的:通过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与盐酸瑞芬太尼分别复合七氟醚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麻醉效果的对比,观察其对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灌注及麻醉效果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在
当今社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贸易关系一般由合同来确定。合同可以为某一个客户量身定制(此种情况较为罕见),比如涉及金额重大的物品或服务供应合同。
目的:通过对终板凹陷角的测量和Modic改变的观察,探讨下腰椎椎体终板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探究腰椎Modic面积改变率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挑选我院2012年3月-
目的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即高通量血液透析和低通量血液透析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改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中的作用。
2007年12月份民航总局运输司、各地区管理局、民航总局消费者事务中心和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28件,其中信函投诉35件,电话投诉83件,网上投诉10件。42件有效投诉
研究背景根性神经痛是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剧烈,迁延难愈,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除机械压迫因素外,突出髓核(Nucleus Pulposus, NP)组织与神经根非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业内关注的重点,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灵魂。文章以广州新图书馆建设工程南北区的纯框架结构设计为例,对南北区相对倾斜设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