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经皮椎体成形(PVP)和后凸成形术(PKP)中单侧与双侧入路治疗骨质疏松及椎体转移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56例(68节椎体)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病因为骨质疏松(48例)和脊柱椎体转移肿瘤(8例)引起的压缩骨折病例,均为新鲜骨折,小于2周,有与体位改变相关的脊柱疼痛、叩击痛、腰背痛、变换体位疼痛加重及腹压增高引起的疼痛加重等,无脊髓神经根受压症状。本组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50~78岁。伤椎累及节段T106节,T110节,T1220节,L18节,L210节,L34节。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0例36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26例32节椎体。直接穿刺注入骨水泥(PMMA)50例,球囊扩张器6例。通过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恢复高度及后凸角Cobb角等指标来评价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56例病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资料。两组手术入路各项观察指标的比较均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如骨水泥外渗发生率<15%)及临床可见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20-54(32.6±11.6)分钟,注射骨水泥量2.5-4.6(3.0±0.8)ml/节;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渗漏均发生在椎旁软组织。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30-60(42.5±10.3)分钟;注射骨水泥量3.2-5.5(4.0±0.8)ml/节;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椎旁软组织渗漏2例,椎间隙渗漏1例。渗漏常出现一过性发热,可自限,没有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及肺动脉栓塞等。采用One-way方差分析,评价所有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恢复高度及后凸角Cobb角等指标。术后1周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种手术入路方式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于术前、术后恢复伤椎高度及后凸角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身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对于术后恢复伤椎高度及后凸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微创外科技术经椎弓根穿刺进行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及椎体转移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采用单侧与双侧入路术后均能明显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疼痛,两种手术入路方式之间比较,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明显差异,对于手术前后恢复伤椎高度及后凸角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对于术后恢复伤椎高度及后凸角方面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