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属章回小说,全文以白话文写成,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充分暴露了当时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阶层,并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官逼民反”这种残酷的现实状况,不仅如此,该书以其出色的行文方式和写作艺术,成功塑造了诸如,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一批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水浒传》情节丰富且变化多端,语言生动,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其达到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目前为止,《水浒传》英译已有四个版本,而四个英译版本中,赛珍珠译本和沙博理译本是影响度最大的两个版本,故此,本文在举译文例证时,主要是拿沙译本与赛译本作比较,两本对比分析各自对待原著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从而揭示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为了保留原著文化所做的努力。《水浒传》的译者赛珍珠女士,她不仅仅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还是第一位以中国题材获奖的作家。赛珍珠一生总共创作了107部作品,且体裁涵盖非常广,其中包括长篇或者短篇小说、剧本、翻译(中译英)、诗歌、散文等等。尼克松总统曾称赞赛珍珠说她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赛译水浒历时近五年才完成,并且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时候正处于一个“西学东渐”的近代中国,当时的文化交流呈现着一边倒的时代,英语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而赛珍珠作为一名译者,为了保留原著中的文化特色,却在那个时代选择了“东学西渐”的翻译立场,呈现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抗,而这一点是很值得钦佩与欣赏的。而这些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以及对待原著文化的态度都与译者的文化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译作完成后,其在外接受度与传播程度,除了与译者的翻译水准,即译文是否通顺易读以外,原著中的文化因素对其传播的影响也是弥足轻重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后面三章主要从译者主体的文化选择、文本层面体现出的文化选择、文化因素在译本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三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从赛珍珠与中国小说渊源、赛译水浒中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抗以及赛珍珠自身文化身份对其在选材、翻译策略选择等方面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二章从词语、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出发,举例论证赛珍珠在各个方面对原著文化因素的处理以及她的行为对我们当今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第三章则从再版、西方学术界评论以及读者反馈等方面论述了赛译水浒在国外的传播情况,以及原著文化因素在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论述,希望能够在展示出原著文化因素对译作的重要性的同时对当今中国古典作品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通过研究赛译水浒在国外的传播情况,了解文化因素对译作的影响以及赛珍珠在传播中国文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